FAO

渔业资源状况

海洋渔业

资源状况

1971年以来,粮农组织一直在发布关于鱼类种群状况的定期分析(Gulland,1971),包括本报告以往版本中的摘要和分类更新(粮农组织,2020)。为提升不同时期间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这些分析都基于一份固定的种群清单(总计445个种群,约占全球海洋渔业产量的72%),以及一套自启动该系列分析以来仅作过微小调整的明确流程和方法(粮农组织,2011a)。

这些分析表明,2021年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的鱼类种群比例下降至62.3%,比2019年低2.3%(图1.5F1)。1974年这一比例为90%。相比之下,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以不可持续水平捕捞的种群比例一直在增加,由1974年的10%增至2021年的37.7%。这种计算方法对所有鱼类种群一视同仁,无论其丰度和渔获量如何。粮农组织监测的已评估种群中,按产量水平赋予不同权重后,生物可持续的种群占2021年上岸量的76.9%。

生物可持续种群包括最大限度可持续捕捞种群g和未充分捕捞种群h这两类,分别占2021年已评估种群总数的50.5%和11.8%。未充分捕捞种群在1974-2018年期间保持下降趋势,在2019-2021年期间略有反弹,可能因为受到亚洲及太平洋区域COVID-19疫情的影响。而最大限度可持续捕捞种群在1974-1989年期间也有所下降,随后攀升至2019年的57.3%,之后再次下降,到2021年跌至50.5%。

2021年,在已审查的15个粮农组织主要捕捞区域中(图19),中东太平洋(区域 77)、东北大西洋(区域 27)、东北太平洋(区域 67)和西南太平洋(区域 81)的可持续捕捞鱼类种群比例最高(84-76%)。相比之下,以下四个地区的得分最低:中东大西洋(区域 34)48.7%;西北太平洋(区域 61)44.0%;地中海和黑海(区域 37)37.5%;最后是东南太平洋(区域 87),2021年只有33.3%的鱼类种群以可持续水平捕捞。其他地区的生物可持续水平在59%至66%之间。

图181974-2021年世界海洋鱼类种群状况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估算。

图192021年粮农组织主要捕捞区域生物可持续和不可持续的鱼类种群百分比

注:数字百分比反映可持续种群所占的比例。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估算。

各捕捞区域的水生物种上岸量i差异很大(图1.5F3),因而各区域对于全球渔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取决于其对全球上岸量的贡献比例。各区域上岸量的时间模式往往显示出其生态生产率、渔业发展阶段、管理状况和鱼类种群状况的相关信息。一般而言,在排除上岸量较小的北极和南极区域之后,可以观察到三组模式(图1.5F3):(i)自1950年以来上岸量持续增加的区域;(ii)自1990年以来,上岸量围绕全球稳定值波动的区域,与中上层、寿命较短物种的主导地位有关;(iii)上岸量在达历史峰值后呈总体下降趋势的区域。

在管理干预较少的区域,上岸量呈增长趋势(第一组)表明捕捞活动在增加,意味着可能出现过度捕捞且缺乏管控。尽管如此,资源的可持续性状况未必在恶化。另一方面,上岸量呈下降趋势(第三组)往往说明要么鱼类种群的可持续性在下降,要么实施了严厉的措施却没有明显的恢复迹象。根据此处介绍的分析结果,第一组和第三组区域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的种群比例最低(均为60%),而第二组的比例最高(68%)。通常,第三组区域的资源可持续性水平介于另外两组之间,但近年来第三组里中西太平洋的状况恶化程度似乎比其他地方更严重,导致第一组与第三组之间的差异变得极小。在第二组区域中观测到的最高可持续性水平可能是渔业充分发展、适当管理和有效捕捞监管的结果。不过,诸如资源类型、环境变化和社会因素等其他问题也会影响上岸量变化趋势。

主要物种的状况和趋势

2021年上岸量最多的十个物种为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阿拉斯加狭鳕/白眼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鲣(Katsuwonus pelamis)、太平洋白腹鲭(Scomber japonic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欧洲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蓝鳕(Micromesistius poutassou)、太平洋沙丁鱼(Sardinops sagax)和大西洋鳕(Gadus morhua)。平均而言,2021年,这些种群中有78.9%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略高于62.3%的全球平均水平。这进一步证明了较大的种群受到的管理较好,有效的渔业管理会带来积极的成果。然而,太平洋白腹鲭、太平洋沙丁鱼和阿拉斯加狭鳕的部分种群被过度捕捞。j

在具有商业价值的七类主要金枪鱼当中,有23个种群(6个长鳍金枪鱼、4个大目金枪鱼、4个蓝鳍金枪鱼[大西洋、太平洋和南部]、5个鲣鱼和4个黄鳍金枪鱼)经过评估,以便金枪鱼区域渔业管理组织进行管理,同时这些组织的成员国家也都参与了科学审查过程。2021年,具有商业价值的主要金枪鱼物种贡献了495万吨渔获量,比2019年下降了10%。鲣鱼贡献了57%的渔获量,其次是黄鳍金枪鱼(31%)、大目金枪鱼(7%)和长鳍金枪鱼(4%)。蓝鳍金枪鱼仅占全球金枪鱼渔获量的1%。

在全球范围内,87%的金枪鱼种群是可持续捕捞的,13%被过度捕捞。k就金枪鱼渔获量而言,总渔获量的99%来自丰度达到健康水平的金枪鱼种群(其余渔获量来自被过度捕捞的蓝鳍金枪鱼种群和一个长鳍金枪鱼种群)。在全球范围内,金枪鱼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一直在协同努力,利用管理战略评估来提供咨询意见,助力恢复和保持种群生物量在最大可持续产量以上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种主要用于商业用途的金枪鱼种群受到密切监测和广泛评估,上述七个金枪鱼物种的状况是已知的,具有一定的或较低的不确定性。然而,其他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物种仍然大多未经评估,或在高度不确定性下被评估。这是一项重大挑战,因为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物种估计至少占全球小规模渔业总渔获量的15%(粮农组织、杜克大学和世界渔业中心,2023)。此外,金枪鱼的市场需求依旧旺盛,金枪鱼捕捞船队的产能仍然显著过剩。需要进行有效管理,包括更好地报告和获取数据,以及实行捕捞控制规则或其他有效措施来管控所有金枪鱼种群承受的捕捞压力,从而使种群维持在可持续水平,特别是恢复被过度捕捞的种群。此外,还需要开展大量工作,管理除具有商业价值的主要物种以外的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物种的捕捞活动。

粮农组织主要捕捞区域的状况和趋势

大西洋(区域21、27、31、34、41、47)与地中海和黑海(区域37)

西北大西洋(区域21)2017-2021年期间的年均水生动物产量为170万吨(以鲜重当量计),延续了自20世纪60年代末达到460万吨峰值以后的下降趋势(图1.5F3)。大西洋鳕(Gadus morhua)、双线无须鳕(Merluccius bilinearis)、白长鳍鳕(Urophycis tenuis)和黑线鳕(Melanogrammus aeglefinus)没有显示出良好的恢复迹象,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上岸量保持在约10万吨,仅为1965年历史峰值210万吨的不到5%(从2019年起下降了30%)。恢复情况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导致一些种群的生产率发生变化,如大西洋鳕、美洲拟庸鲽(Hi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美洲拟鲽(Pseudopleuronectes americanus)和黄尾鲽(Limanda ferruginea)。尽管上岸量可能很低,也没有发生过度捕捞,但是这些种群仍未恢复。总的来说,无脊椎动物种群的状况比有鳍鱼类种群的状况更好。总体上,2021年西北大西洋64.3%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比2019年升高4.8%。

东北大西洋(区域27)在2021年是产量第四高的区域,总上岸量790万吨,比2019年减少了约40万吨(比2017年减少了140万吨)。该区域的上岸量1976年达到峰值1300万吨,此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下降,种群稍有恢复。总体而言,上岸量在日益下降,因为鱼类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经历了极端的捕捞压力(图1.5F3)。此后,各国改善了对捕捞压力的管理,以恢复被过度捕捞的种群。21世纪头十年,大西洋鲭(Scomber scombr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欧洲鲽(Pleuronectes platessa)、欧洲鳎(Solea solea)、北鳕(Boreogadus saida)和大西洋鳕(Gadus morhua)有所恢复,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末,牙鳕(Merlangius merlangus)和欧洲鳎(Solea solea)出现了恢复。某些种群,如北海大西洋鳕、爱尔兰和凯尔特海牙鳕、尖吻平鲉(Sebastes mentella)被过度捕捞或仍在恢复中。2021年,东北大西洋79.4%的已评估种群捕捞水平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比上次评估有了明显改善,目前该区域的状况排名全球第二。

中西大西洋(区域31)的总上岸量在1984年达到峰值 250 万吨,此后逐渐下降,2014年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120万吨,又在2016年回升至 160 万吨。这一数值后来逐步减小,到2021年为120万吨。小型中上层鱼类约占总上岸量的37%,其中的主要物种大鳞油鲱(Brevoortia patronus)未充分捕捞,而圆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可能处于最大限度可持续捕捞状态。中型中上层鱼类,如大西洋马鲛(Scomberomorus cavalla)和椭点马鲛(Scomberomorus maculatus)处于最大可持续捕捞状态,而巴西马鲛(Scomberomorus brasiliensis)可能被过度捕捞。鲷鱼和石斑鱼是该区域价值最高、捕捞最密集的物种,尽管受管理行动影响,捕捞活动有所减少,但一些种群,尤其是石斑鱼仍然被过度捕捞。高价值的无脊椎动物种群,如墨西哥湾和南美洲东北部圭亚那—巴西大陆架沿岸的对虾,大都处于未充分捕捞或最大可持续捕捞状态。其他一些高价值的珊瑚礁无脊椎动物种群,如眼斑龙虾(Panulirus argus)处于最大可持续捕捞或过度捕捞状态,具体情况因地点而异,但是加勒比海女王凤凰螺(Lobatus gigas)的部分种群被过度捕捞,已执行捕捞禁令以限制捕捞死亡率。总体而言,2021年该区域58.0%的种群估计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比2019年下降4.2%。

中东大西洋(区域34)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各种不同类别的已开采资源,其生态特点和社会经济重要性也各不相同。其中包括海洋和近海中上层资源,以及海洋和深海底层资源。2021年区域34的上岸量达530万吨,呈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上升趋势。过去十年,年均上岸量约为 480 万吨。海洋中上层资源最为丰富,2021年约占上岸量的50%,其中最主要的物种为沙丁鱼、小沙丁鱼、竹荚鱼和邦加鱼。沙丁鱼被过度捕捞,2021年其上岸量占总上岸量的30%(约占该区域北部上岸量的50%)。圆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种群被过度捕捞,短体小沙丁鱼(Sardinella maderensis)种群也被过度捕捞,被划为最大可持续捕捞状态的中部区域(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区域)里的种群除外。竹荚鱼受到较少威胁,仅在南部区域被过度捕捞。邦加鱼在北部区域被过度捕捞,在往南其他区域处于最大可持续捕捞状态。底层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就鱼类而言,已开展的评估显示,无须鳕、鲽、斑鳍似牙䱛?(Pseudotolithus elongatus)和黑斑十指马鲅(Galeoides decadactylus)。总体而言,2021年,中东大西洋48.7%的已评估种群估计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这说明近年来估测的种群状况急剧恶化(2019年有60%的种群处于可持续状态)。

地中海和黑海(区域37)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总上岸量约为200万吨,但过去几十年逐步下降,2014年达到较低水平110万吨。其后产量有所恢复,2019年的上岸量为140万吨,2020年回落至约120万吨,2021年为110万吨,部分原因是COVID-19疫情对渔业和贸易活动造成限制。上岸量最高的物种主要包括小型中上层鱼类和条纹帘蛤科。审视关键资源的上岸量趋势,可发现小型中上层种群和部分底层种群的上岸量有大幅波动,比如欧洲无须鳕(Merluccius merluccius)、牙鳕(Merlangius merlangus)和真蛸(Octopus vulgaris)呈下降趋势,而深水长额拟对虾(Parapenaeus longirostris)、乌贼(Sepia officinalis)和红鲻鱼(Mullus barbatus)呈增长趋势。一些商业价值较高的种群上岸量超出了生物可持续限度,包括无须鳕种群以及某些羊鱼科绯鲤属和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种群。2021年,地中海和黑海区域37.5%的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比2019年改善了0.8%;l这可能反映了几十年来的资源退化过程正在中止。

在西南大西洋(区域41),捕捞渔业总产量曾出现一个增长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增长结束,其后产量都在150万-260万吨。2021年,总上岸量达约200万吨,比2019年增长了17%(图20)。历史上上岸量最高的物种是阿根廷短鳍乌贼(Illex argentinus),占该区域总上岸量的10%-45%。2021年该物种上岸量达44.7万吨,比2019年增加了216%,由此成为区域内上岸量最高的物种。其他物种,包括阿根廷无须鳕(Merluccius hubbsi)和阿根廷红虾(Pleoticus muelleri)在内,2021年的上岸量分别接近41.5万吨和22.5万吨,与2019年的数字相仿。阿根廷短鳍乌贼和阿根廷红虾种群都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而且已确认有一个无须鳕种群恢复到了生物可持续水平。巴塔哥尼亚枪乌贼(Doryteuthis gahi)种群也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与2019年相比其上岸量增加了约18%,因此成为区域内第四重要的渔业资源,上岸量接近10万吨。总体而言,2021年西南大西洋58.8%的已评估种群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比2017年情况改善了19%,即便近年来稍有退步,这一改善的趋势仍令人鼓舞。

图201950-2021年渔业上岸量的三种时间模式

*参照右轴捕鱼区域以虚线表示。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2023。渔业及水产养殖统计数据(FishStat):1950-2021年全球捕捞产量。[2023年11月15日访问]。载于:FishstatJ软件。
参见: 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许可号:CC-BY-4.0。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东南大西洋(区域47)的捕捞渔业产量呈下降趋势,总量从330万吨下降至2021年的150万吨(图20)。近期对南非的无须鳕种群(Merluccius capensisMerluccius paradoxus)开展的评估显示,产卵群生物量稳步增长,估计达到最高可持续产量以上水平。纳米比亚的无须鳕种群以Merluccius capensis为主,目前被过度捕捞,与此同时,大西洋黄金蟹(Chaceon maritae)种群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在南非,尽管管理严格并且持续进行监测,但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 — 太平洋沙丁鱼(Sardinops sagax)和南非鳀(Engraulis capensis) — 相对丰度和渔获量仍然较低。南非西部海岸大螯虾种群正遭到过度捕捞,当前资源总量是20世纪头十年以前水平的1.3%。纳米比亚的大西洋黄金蟹(Chaceon maritae)种群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竹荚鱼支撑着该区域的大部分渔业生产,由于良好的增长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其种群已恢复至生物可持续水平。对鮟鱇(Lophius vomenirus)的种群评估表明,纳米比亚和南非水域对该物种的捕捞处于可持续水平。南非的沙丁鱼种群仍然退化严重,需要纳米比亚(针对Sardinops ocellatus)和南非(针对Sardinops sagax)的沙丁鱼采取特别保护措施。小沙丁鱼属种群(Sardinella auritaSardinella maderensis)在安哥拉和纳米比亚部分地区非常重要,仍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垂钓鱼类在南非本地非常重要,大部分处于可持续捕捞水平或正在恢复中。杖鱼(Thyrsites atun)、黄尾鱼(Seriola lalandi)和犬牙银带鲷(Argyrozona argyrozona)处于可持续捕捞水平,但一些重要种群,如银身白姑鱼(Argyrosomus inodorus),仍遭到过度捕捞。有关南非鲍(Haliotis midae)的最新数据未显示出资源恢复的迹象,由于非法捕捞活动,该种群的状况仍在恶化。总体而言,2021年东南大西洋59.5%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比2019年下降了5.2%。

印度洋(区域51、57)

西印度洋(区域51)的总上岸量持续上升,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510万吨和540万吨(图20)。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继续贡献了最多的上岸量,位居其后的是小型中上层鱼类和各种珊瑚鱼类(主要为珊瑚礁相关鱼类)。对虾和头足类对总上岸量的贡献水平相近,均处于较低水平。中上层鱼类约占总上岸量的56%。金枪鱼属和虾类种群是外汇创收的重要来源,在该区域要么处于最大限度可持续捕捞状态,要么被过度捕捞。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定期发布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的最新状况信息,而西南印度洋渔业委员会致力于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方法评估其他主要的公海区域种群状况。根据2021年评估的结果,西印度洋62.5%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37.5%被过度捕捞。

过去几十年里,东印度洋(区域57)的上岸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2017年激增至超过700万吨,此后的最近几年又降至600万吨左右。遗憾的是,仍然明显缺乏全面的种群状况数据,已有数据主要来自某些区域的沿岸选定种群。云鲥、康氏马鲛和竹荚鱼的产量呈增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小沙丁鱼、鳀鱼和长头小沙丁鱼在内的小型中上层鱼类种群产量呈现显著波动,很可能是由捕捞压力和环境条件变化造成的。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的种群包括云鲥、羽鳃鲐、鳀鱼、斑节对虾、鱿鱼和墨鱼。云鲥、长头小沙丁鱼和小沙丁鱼被过度捕捞。当前评估显示,约63.5%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比2019年下降了1.8%。

太平洋(区域61、67、71、77、81、87)

西北太平洋(区域61)是粮农组织主要捕捞区域当中产量最高的区域,2021年水生动物产量达1930万吨,占全球海洋渔业产量的23.8%。已分析的17个物种当中,2021年产量最高的是阿拉斯加狭鳕,达200万吨。在区域61,该物种以往一直都产量最高,1986年达历史峰值510万吨。2021年产量第二高的物种是太平洋白腹鲭(Scomber japonicus),达120万吨。位居其后的是太平洋沙丁鱼(Sardinox sagax),产量为103万吨,该种类曾被叫做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以往产量也很高,1988年达历史峰值540万吨。紧跟上述物种之后的是白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产量分别为100万吨和90万吨。已分析的物种当中,白带鱼和日本鳀自1990年起上岸量增幅最大。总体而言,2021年,约44%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比2019年下降了11%。

东北太平洋(区域67)的上岸量在2013-2021年期间非常稳定,每年约300万吨(图20)。阿拉斯加狭鳕仍然是产量最高的物种,约占总上岸量的51%。北太平洋无须鳕(Merluccius productus)、太平洋鳕(Gadus microcephalus)和鳎目鱼也是上岸量的主要贡献者。该区域大部分种群都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管理状况良好。这是因为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和美国北太平洋渔业管理理事会提供了基于科学的咨询意见,将总允许捕捞量设定为低于狭鳕最大可持续产量的水平,以实现拖网捕捞多类种群时所有被捕捞物种达到最大可持续产量水平,此外还应归功于良好的治理帮助减轻了捕捞压力。然而,2021年南部州省(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及美国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部分太平洋鲑种群被过度捕捞,太平洋鲱、红鲎和黄眼鲪仍在从过度捕捞状态中恢复。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捕捞不到白令海雪蟹,这引起了对这些地区可能经历长期变化的关切。总体而言,2021年,东北太平洋76.5%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虽然该区域的这一比例在全球监测的全部地区当中排名第三,但与2019年评估时相比,跌幅达9.6%,这是因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某些种群的数量减少。

中西太平洋(区域71)2021年的上岸量位居全球第二,为1340万吨(约占全球海洋地区总上岸量的17%)。捕获的鱼类物种众多,但上岸量并不总是按具体物种进行分类,而是按多种类的宽泛类别予以记录,如“其他地区未包含的海洋鱼类”和“鲨鱼、魟鱼、鳐鱼等”。2021年,这些类别占该区域总上岸量的57%。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物种非常重要,约占总上岸量的26%。沙丁鱼、鳀鱼和鲹鱼等小型中上层鱼类的上岸量也很高(13.7%)。估计65.2%的已评估种群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但35%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不过,鉴于该区域的数据存在不确定性,应谨慎对待上述结果。

过去几十年里,中东太平洋(区域77)的上岸量在150万-200万吨之间波动;2021年达170万吨。对该区域上岸量贡献最大的是中小型的中上层鱼类、鱿鱼和虾类,这些物种天然地较容易受到海洋环境年际变化的影响,尽管开发率在可持续水平,渔获量也会发生波动。据估计,中东太平洋大约84.2%的种群正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虽然比2019年略有下降,但这在所有捕捞区域中是可持续水平最高的。值得注意的是,加州拟沙丁鱼(Sardinops caeruleus)、鳀鱼(Engraulis mordax)、太平洋鲸鳀(Cetengraulis mysticetus)、太平洋后丝鲱(Opisthonema libertate)和美洲大赤鱿(Dosidicus gigas)目前在管理下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然而,包括石斑鱼、鲷鱼和虾类在内的高价值物种的沿岸资源仍被过度捕捞。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数据有限,这些种群的状况仍是高度不确定的。

2021年,西南太平洋(区域81)的捕捞渔业产量约为39万吨(图20),捕捞的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蓝尖尾无须鳕、中上层鲭鱼和鱿鱼,约占2021年总上岸量的47%。该区域南蓝鳕、杖鱼和羽鼬鳚的上岸量也很可观。20世纪90年代初起,为保障可持续性而降低了捕捞量限制水平,这是造成上岸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少有种群处于为充分捕捞状态。总体而言,2021年,西南太平洋约75.9%的已评估鱼类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与2019年 持平。

2021年,东南太平洋(区域87)上岸量达1000万吨,约为全球总上岸量的12.5%,是捕捞渔业产量第三高的海洋区域。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16年上岸量明显持续下降的趋势出现逆转,主要是因为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的上岸量增多(图20)。产量最高的两个物种是秘鲁鳀和美洲大赤鱿(Dosidicus gigas),上岸量分别接近590万吨和100万吨。虽然很可能由于有效的渔业管理和有利的环境条件,秘鲁鳀种群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但是美洲大赤鱿种群显示出被过度捕捞的迹象。据估计,贝氏智利鲱(Strangomera bentincki)种群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相反,南美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智利无须鳕(Merluccius gayi)、澳洲无须鳕(Merluccius australis)和小鳞犬牙南极鱼(Dissostichus eleginoides)都处于不可持续捕捞水平。不过,该区域的太平洋白腹鲭(Scomber japonicus)种群已恢复至可持续水平。尽管该区域的大部分渔获量(约83%,由秘鲁鳀贡献)来自可持续限度内的种群,但总体而言,2021年仅有33.3%的已评估种群处于可持续限度内,与2019年水平相近。

结论

虽然若干区域已有关于主要捕捞种群的充分正式评估报告,有助于对其状况做出有效估测,但是很多其他区域此类报告尚属空白。大部分捕捞物种种群结构的相关知识往往匮乏,不足以支持开展正式的种群评估。这一情况在多物种、多网具小规模渔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尤为显著,此类渔业的数据(数量和质量)有限,大多数捕捞物种种群结构的相关知识匮乏。因此,本报告对所介绍的相当一部分种群都是利用渔获量趋势和补充数据或专家知识进行评估的,而不是利用分析性种群评估或独立于于渔业的数据。

粮农组织的全球评估大都基于“传统”的有充分统计数据的种群评估,同时也利用了基于有限数据的评估方法或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粮农组织,2011a)。粮农组织的评估方法与如Worm等人关于世界渔业的全球展望(Worm等,2009)可能存在差异,原因之一就是不同的研究采用了不同的种群数据来估测全球范围过度捕捞的比例。另一个可能很重要的因素是,粮农组织的方法倾向于把各种群加总为较大单位,这也与Worm等的方法有所不同。然而,虽然存在上述情况,但在粮农组织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评估中,2021年,捕捞水平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的鱼类种群比例下降至62.3%,延续了过去几十年每年下降约0.5%–1%的趋势。

粮农组织正在努力大幅改良捕捞渔业资源状况报告所用的方法和流程(见插文28,第160页),此项工作将提高粮农组织所报告全球指标的质量、可靠性和透明度。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渔业具体目标的前景

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而言是可持续发展目标14),粮农组织负有追踪全球范围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进展的任务(目标14.4)。2021年,世界海洋渔业中62.3%的鱼类种群捕捞水平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可持续捕捞种群比例持续下降的趋势(见图18,第43页)引起了国际社会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警觉,因为迫切需要切实的恢复计划和管理行动来实现可持续渔业。然而,世界上某些区域(如北大西洋和东北及东南太平洋)也显示出积极的迹象,这些区域的可持续捕捞种群比例有所提高。这可能与良好的评估和管理直接相关,这样的结果又能改善对可持续捕捞的估测(Hilborn等,2020)。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区也在发生变化,但遗憾的是变化速度较慢,来不及如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过度捕捞,即:使种群丰度下降至可实现最大可持续产量的水平之下。其不仅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运作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减少渔业产量,随后导致负面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让过度捕捞的种群恢复至能够实现最大可持续产量的生物量水平,可使渔业产量增加1650万吨,年收益增加320亿美元(Ye等,2013)。据一项较新的研究估计,渔业管理水平低下会导致每年收益损失超过830亿美元(世界银行,2017)。而种群恢复工作还将显著提升海洋渔业对沿海社区粮食安全、营养、经济和福祉的贡献。

可持续发展目标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规定了具体目标14.4:到2020年终止过度捕捞。遗憾的是,世界渔业的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过度捕捞的比例从2019年的35.4%升至2021年的37.7%。然而,这种全球状况可能掩盖了区域和国家内部的差异。一项研究(Hilborn等,2020)表明,平均而言,经过强化管理的种群丰度已实现提高或达到拟定目标水平,相反,渔业管理不完善区域的捕捞率远高于目标水平,丰度则低于目标水平。这突显了在管理不可持续的渔业领域亟需复制和调整成功的政策法规,以建立创新机制,推广有效的渔业管理,促进全世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粮农组织“蓝色转型”确保渔业100%实行有效管理的目标以及《蓝色转型路线图》保持一致(粮农组织,2022)。

内陆渔业

内陆渔业贡献了全世界鱼类上岸量的12%以上。内陆渔业的产量对于内陆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缺粮国家可能极其重要。全世界内陆渔业渔获量有21%(2021年为240万吨)来自低收入缺粮国家,对于这些国家的人口维持生计、实现粮食安全和减轻贫困尤为重要。近70%以渔业为生计的渔民从事内陆渔业,他们往往同时从事其他活动,或在劳动力需求不大的时期以渔业生产作为补充活动。

内陆渔业十分普遍,展示出丰富的多样性。除了大型湖泊、水库、河流和泛滥平原,渔业活动还会在湿地、溪流、池塘、运河、沟渠和稻田等中开展。此类水域中的渔业活动基本以小规模渔业为主,而99%的内陆渔业总渔获量是由小规模渔业贡献的。上述渔业活动可按照渔民、捕捞做法、管理安排和相关价值链的多样性作进一步分析。

内陆渔业生产多集中在拥有重要水域或河流流域的国家。亚洲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四个内陆渔业生产国 — 印度、中国、孟加拉国和缅甸,产量约占全球内陆渔业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二。还有一些全球最大规模的内陆渔业活动发生在由河湖流域形成的热带洪泛区,对当地生计、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类动态环境下,洪水的年际变化要比种群规模和生产率对鱼类的生存和生长率的影响更大。这会导致上岸量的生产率变化以及物种构成变化。

内陆渔业的分布情况和性质与海洋渔业不同。由于内陆水生生境的性质,很多内陆渔业种群具有使其能在动态变化、不可预测的环境中经历高死亡率并且得到恢复的生命周期。由于从业人口数量庞大,捕捞强度可能很大;然而,环境因素对此类渔业生产率和资源恢复力的影响甚至更大。温带与北极的湖泊或溪流的情况有所不同,这些地区孤立的鱼类种群可能容易受到过度捕捞的影响;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其他一些变化,例如连通性、水质和产卵场的条件等,也会对鱼类种群的状况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内陆水域的捕捞活动也非常多样。一些捕捞活动可全年开展,还有一些是季节性或临时性的,作为对其他生计来源的补充或在劳动力需求不大的情况下开展。尽管认识到这些活动及其对生计的贡献,但是季节性水域、小型河流及其他沿岸湿地的大多数捕捞活动仍然缺乏量化数据和报告,相关的捕捞后活动也是如此。虽然内陆渔业可能对很多国家和社区减少贫困起到显著作用,但由于规模小、分布分散、往往位于偏远地区等特性,对其进行全面评估极具挑战。

内陆捕捞渔业的状况及其对粮食安全、生计和经济的贡献最终取决于内陆水生环境。内陆水生环境经常发生波动,在此过程中社区不断适应自然变化,并将由此产生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转变为优势。然而,这些变化也是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带来了独特的挑战。这些变化可能由农业、工业、人类的消费或休闲活动对水资源使用的竞争性需求引起,同时在不同尺度发生。许多内陆渔业活动的小规模和分散特点 — 每种渔业活动都可能受到多种地方性驱动因素的共同影响 — 也带来了特定的挑战;因此,汇总的国家生产统计数据(如有)不太可能为评估内陆渔业状况提供可靠的指标。许多内陆渔业对生计和经济的益处在常规监测中未被关注到。此外,生计渔业、休闲渔业和临时性渔业活动以及非正式的交流都可能对难以量化的家庭和社区作出重要贡献。而全球威胁评估突出显示了哪些方面的压力会影响此类贡献。因此,威胁评估可为评估内陆水生环境变化如何影响内陆渔业带来的益处和机遇奠定基础。

此类挑战要求采取一种能将将内陆渔业状况置于更广泛的变化中进行考量的方法。基于这一点,以及各种内陆水生环境之间的连通性,应以河流流域或集水区作为评估威胁的适宜空间尺度,这样就能确定土地利用、水质、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变动和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这成为了粮农组织与美国地质调查局联合编制全球内陆渔业威胁地图方法的 基础。

此方法分析了20种人为威胁类型,以创建内陆渔业种群所面临总体威胁的各项指标(Stokes等,2021)。为监测分散的、季节性和临时性的小规模内陆渔业活动,此方法综合了多种来源的信息,包括使用替代指标对内陆渔业所面临的威胁进行透明、可复制的评估。最新结果表明,评估涉及的所有对内陆渔业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流域中,估计有47%处于“较低压力”水平,40%处于“中等压力”水平,13%处于“较高压力”水平(图21)。描述压力类别的标准采用1-10的数字量表,其中“较低压力”为1-3分,“中等压力”为4-7分,“较高压力”为8-10分。评估结果可提供相关信息,有助于在综合水资源管理中排列各项干预措施的优先次序。

图21主要内陆渔业状况

注:对内陆渔业和渔获量最重要的流域(n=45个)面临的不同程度威胁状况按区域和跨区域来平均计算。
资料来源:Stokes, G.L.、 Lynch, A.J.、 Funge-Smith, S.、 Valbo‐Jørgensen, J.、 Beard Jr, T.D.、 Lowe, B.S.、 Wong, J.P.和 Smidt, S.J. 2021。“全球内陆渔业专家知识数据集”。《科学数据》, 8(1): 182. 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1-00949-0
back to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