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DUNICEFWFPWHO
info
close
肯尼亚:利穆鲁蔬菜市场出售的新鲜蔬菜 — 通过在农业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来解决移民的根本原因。
© 粮农组织/Luis Tato

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第 2 章 世界各地的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本报告对2022年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的评估,是当今世界的一张快照。当前,全球正在从疫情中复苏,并努力应对乌克兰战争的后果,这次战争进一步扰乱了世界粮食和能源市场。COVID-19疫情对生活和生计的影响具有毁灭性,造成了全球经济衰退,终止了三十年的全球减贫进展,估计仅一年之内(2019年至2020年)就导致饥饿人口增加近9000万。从2021年开始,世界经济从疫情引发的收缩中部分复苏,但这种复苏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非常不均衡;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复苏步伐要慢得多,各地弱势群体仍在努力从上一年疫情高峰期遭受的收入损失中恢复,这导致2021年饥饿人口估计进一步增加3800万左右。2022年2月,就在疫情的压力开始减轻时,乌克兰战争爆发,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卷入其中,冲击大宗商品和能源市场,削弱了经济复苏力度,增加了不确定性。1

正是在世界经济从疫情中持续、缓慢、不均衡的复苏以及在乌克兰战争对全球造成影响的背景下,我们对2022年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估。粮食、农业投入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减弱了疫情后令人鼓舞的经济复苏势头,导致减少贫困和饥饿人口的预测更加保守。

本章更新了直至2022年的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并报告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的进展情况,特别关注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目标2.1和2.2:消除饥饿,确保所有人全年都能获得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营养不良。

第2.1节 评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饥饿和粮食不安全各项具体目标的进展情况,包括更新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实现具体目标2.1下两个指标的情况:食物不足发生率和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评估基于粮食不安全体验分级表,该表根据粮农组织在编写本报告时获得的最新数据修订至2022年。本节还提供了对2030年全球食物不足发生率的最新预测,对男性和女性的粮食不安全状况进行了比较,并首次审视了农村、城郊和城市人口之间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差异。

第2.2节 更新了健康膳食成本和可负担性各项指标的估计值。这些指标提供了人们可负担各种营养食品的证据,是实现健康膳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今年的报告中,成本和可负担性指标更新至2021年。由于缺乏国家层面关于收入分配、购买力平价和详细食品价格的最新数据,无法更新至2022年。

第2.3节 评估了营养状况以及在实现2012年世界卫生大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2.2)确定的全球营养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提供了五个具体营养目标的最新情况,包括低出生体重、纯母乳喂养以及五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消瘦和超重情况。

2.1 粮食安全指标 — 消除饥饿和确保粮食安全方面的最新数据和进展

要 点
  • 按照食物不足发生率(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2.1.1)衡量,2021至2022年间全球饥饿状况基本维持不变,但仍远高于 COVID-19 疫情暴发前水平。2022年,全球约有9.2%的人口食物不足,高于2019年的7.9%。
  • 2022年,全世界估计有6.91至7.83亿人面临饥饿。按中程数(约7.35亿)计算,2022年饥饿人口较疫情暴发之前的2019年增加1.22亿。
  • 2021年观察到的疫情后经济复苏在2022年放缓。受乌克兰战争的影响,粮食、农业投入品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影响了最弱势群体就业和收入的恢复,阻碍了饥饿人口的减少。
  • 2021至2022年间,全球饥饿状况相对没有发生变化,这掩盖了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巨大差异。虽然亚洲和拉丁美洲在减少饥饿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西亚、加勒比和非洲所有次区域的饥饿人口仍在增加。
  • 非洲的食物不足发生率从2021年的19.4%上升到2022年的19.7%,主要是受北非和南部非洲比例升高的推动。自2021年以来,非洲饥饿人口增加了1100万,自疫情暴发以来增加了5700多万。
  • 亚洲的食物不足发生率从2021年的8.8%下降到2022年的8.5% — 减少1200多万,主要发生在南亚。然而,这一水平仍然比疫情前高出5800万。除西亚以外,亚洲每个次区域都有所改善,西亚的食物不足发生率从2021年的10.2%增至2022年的10.8%。
  •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也出现了转机,食物不足发生率从2021年的7.0%降至2022年的6.5% — 饥饿人口减少240万,但仍比2019年多720万。这一下降情况是由南美推动的,掩盖了加勒比的显著增长,该地区食物不足发生率从2021年的14.7%增长到2022年的16.3%。
  • 与世界其他区域相比,非洲的饥饿人口比例要高得多 — 接近20%。相比之下,亚洲为8.5%,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为6.5%,大洋洲为7.0%。
  • 据预测,2030年将有近6亿人长期食物不足,这表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消除饥饿具体目标面临巨大挑战。该数字比没有发生 COVID-19 疫情和乌克兰战争的情景下多出约1.19亿人,比仅仅没有发生乌克兰战争的情景下多出约2300万人。预计亚洲取得的进展最大,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则不会取得进展;预计到2030年,非洲的饥饿人口将大幅增加。
  • 继2019年至2020年急剧增加之后,全球一级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2.1.2)连续第二年保持不变,但仍远高于疫情前25.3%的水平。2022年,约29.6%的全球人口(24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比2019年增加3.91亿。
  • 全球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略有下降,从2021年的11.7%降至2022年的11.3%,相当于减少了2700万。然而,2022年重度粮食不安全人口仍为9亿上下,比2019年多出1.8亿。
  • 2021至2022年间,非洲、北美及欧洲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略有所上升,而亚洲则出现不显著下降。唯一取得可喜进展的区域是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那里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比例从2021年的40.3%下降到2022年的37.5%,相当于一年内减少了1650万,这主要发生在南美。
  • 对农村、城郊和城市人口粮食不安全状况的比较显示,全球粮食不安全状况在中度或重度两个严重程度上,城市地区都较轻。2022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影响农村地区33.3%的成年居民,城郊和城市地区受影响的比例则分别为28.8%和26.0%。
  • 在世界每个区域,粮食不安全对女性的影响都大于男性。然而,全球粮食不安全方面的性别差距在 COVID-19 疫情暴发后进一步扩大,但从2021年的3.8个百分点缩小到2022年的2.4个百分点,这表明疫情对女性粮食不安全的影响在全球和一些区域有所缓解。性别差距在亚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明显缩小,但在非洲、北美及欧洲却扩大了。

受资料限制,对世界饥饿人口数量的估算总是在尽量接近。2020年和2021年, COVID-19 疫情扰乱了正常的数据收集活动,给评估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带来了更多挑战,加剧了估算的不确定性。虽然疫情的主要影响已经消退,数据收集活动开始回归正常,但各国的数据报告仍然没有完全恢复到2022年的速度。因此,对全球食物不足发生率(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2.1.1)的估算仅仅是2020年以后的大致范围,以反映自疫情以来增加的不确定性。

与往常一样,最近一年(2022年)的食物不足发生率估计值是通过使用粮农组织掌握的有关粮食供应的最新信息并基于对获得食物的不平等程度的合理假设来预测三个所需参数的值而获得的(附件2A节)。

本报告依据FIES(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2.1.2)对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程度进行的评估,并参考了各国报告的官方估计数据(如有)以及粮农组织的估算数据 — 粮农组织每年通过140多个国家的数据收集机构收集数据并据此进行估算(见附件1B)。

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 2.1.1 食物不足发生率

以食物不足发生率(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2.1.1)为衡量标准,对2022年全球饥饿状况进行评估发现,食物不足发生率仍远高于疫情前水平。2022年面临长期饥饿的世界人口比例约为9.2%,而2019年为7.9%(表1)。2020年全球疫情期间,食物不足发生率大幅增上升,2021年则缓慢上升至9.3%,之后到2022年停止上升,为可能的好转带来了一线希望。b

图1 2021至2022 年间,全球饥饿状况基本维持不变,但仍远高于 COVID-19 疫情暴发前水平

注: * 虚线表示根据2022年快报数据推算。 横条表示估计区间上下界。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 2023。 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 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注: * 虚线表示根据2022年快报数据推算。 横条表示估计区间上下界。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 2023。 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 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2022年,全世界估计有6.91亿至7.83亿人受饥饿影响。按照推算区间中程数(2022年约为7.35亿)计算,2022年饥饿人口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增加了1.22亿。

2021至2022年间,全球饥饿水平相对不变,掩盖了各区域间的巨大差异(表1表2图2),因为世界上许多地方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插文1)。自2010年以来,非洲的饥饿人口一直在增加;2020年,所有次区域的饥饿人口都急剧增加,随后在2021年略有增加。2022年,非洲的食物不足发生率继续上升,从2021年的19.4%上升到19.7% — 相当于一年内增加了1100万人,自疫情暴发以来则增加了近5700万人。此外,2022年,饥饿状况在非洲所有次区域都有所恶化。北非的食物不足发生率从6.9%上升到7.5%,相当于2022年有近200万人面临饥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饥饿人口从22.2%增加到22.5%,相当于比2021年增加900万。南部非洲的上升幅度最大,为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非洲,上升了0.6个百分点。2021至2022年间,西非和东非仅略有上升,增加了0.1个百分点。就面临饥饿的人数而言,这些百分点相当于南部非洲增加了约100万人,中部非洲和东非增加了300万人,西非增加了200万人。非洲所有次区域食物不足的发生率或人数都远远高于疫情前水平。

表12005-2022 年食物不足发生率

注: * 推算数值基于推算区间的中程数。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数值的完整区间见附件2。 每个区域/次区域的国家构成,见本报告最后统计表中的地理区域注释.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 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注: * 推算数值基于推算区间的中程数。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数值的完整区间见附件2。 每个区域/次区域的国家构成,见本报告最后统计表中的地理区域注释。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表22005-2022 年食物不足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注: * 推算数值基于推算区间中程数。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推算数值的完整范围见附件2。 未报告是因为发生率低于2.5%。由于存在四舍五入情况和未报告的数值,区域总数可能与次区域之和有出入。区域/次区域的国家构成,见本报告最后统计表中的地理区域注释。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图2 亚洲和拉丁美洲大多数次区域在减少饥饿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西亚、加勒比和非洲所有次区域的饥饿现象仍在增加

注: 东亚地区未显示,因为自2010年以来这里食物不足发生率一直低于2.5%。 * 数值基于推算区间的中程数。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数值的完整范围见附件2。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 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注: 东亚地区未显示,因为自2010年以来这里食物不足发生率一直低于2.5%。 * 数值基于推算区间的中程数。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数值的完整范围见附件2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 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插文1如何协调长期粮食不安全的证据与粮食危机国家急性粮食不安全的证据?

本报告中提供的证据表明,尽管2021至2022年间,全球食物不足发生率相对未发生变化,但世界许多地方的饥饿人数却在增加。乌克兰战争(和其他冲突)、粮食价格飙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在不同地方造成的影响不同。与此相一致,最新一期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 强化了上述结论。

《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和本报告都是提供国际粮食安全评估的多方合作项目,但两者的目标和地理范围不同,使用的数据和方法也不同。一方面,本报告目标宽泛,即通过报告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2.1.1和2.1.2,定期监测整个世界的长期粮食不安全状况。长期粮食不安全被定义为一种结构性的长期粮食匮乏状况,例如,通过食物不足发生率来衡量饥饿状况(长期食物不足),即长期或持续无法满足最低膳食能量需求;在一个国家内,这一概念则代表全国人口中食物不足的程度。另一方面,《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更侧重于评估粮食危机国家的急性粮食不安全状况,以指导紧急人道反应。急性粮食不安全是指短期(可能是暂时)无法满足膳食能量需求,与偶尔发生的危机有关,这些危机有时可能旷日持久,且严重到威胁到生命或生计的程度。对粮食不安全状况的评估优先考虑使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协调框架(IPC/CH),该框架适用于一系列易受粮食危机影响,因此可能需要人道援助的国家。* 这些评估不是统计计量,而是国别分析小组根据各种来源的最新信息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粗略估计在一个国家内,达到危机水平的急性粮食不安全人数。该分析仅涵盖特定人口,而不一定是一国的全部人口。

由于这些概念和计量上的差异,两份报告中的数字无法进行直接比较。然而,紧急和长期粮食不安全并非不相关的现象。反复的冲击和持续的危机会引发长期的粮食不安全。正因为如此,人们期望两份报告的结果至少在趋势上有所 一致。

考虑到这一点,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2 指出,2021至2022年间,在两年的分析均涵盖的48个国家中,面临急性粮食不安全(IPC/CH 3级或以上)的人口增加了约3700万。** 这相当于被分析人口中急性粮食不安全发生率从21.8%增加到22.5%。而本报告对同一组48个国家进行的饥饿状况分析显示,面临长期食物不足的人数增加了1400万,相当于这48个国家总人口的饥饿率从20.8%增加到21.3%(图A)。这表明对各种趋势的评估结果趋于一致,并表明世界许多地方存在持续的粮食危机,从而更加需要更好了解紧急和长期粮食不安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粮食危机国家。

图A 针对同样48个国家,《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对急性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估计与本报告根据食物不足发生率对长期食物不足状况的估计显示 2021 年至 2022 年两者呈现相似趋势

资料来源: 粮食安全信息网络和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2023。 《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2023。罗马。 www.fsinplatform.org/global-report-food-crises-2023。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资料来源: 粮食安全信息网络和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2023。 《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2023。罗马。 www.fsinplatform.org/global-report-food-crises-2023。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自2017年以来,亚洲的饥饿趋势一直在上升,但对2022年该区域营养状况的估算表明,食物不足发生率趋势出现逆转,从2021年的8.8%下降到2022年的8.5% — 减少了1200多万,主要是在南亚。然而,这仍然比疫情前水平高出5800万。除西亚以外的每个次区域都出现好转,南亚的改善最大,但该次区域的食物不足发生率仍然最高(2022年为15.6%)。在西亚,与2021年相比,2022年面临饥饿的人数增加了200多万,上升了0.6个百分点,从10.2%增至10.8%。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也出现了转机,食物不足发生率从2021年的7.0%降至2022年的6.5% — 面临饥饿的人数减少了240多万,但仍比2019年增加720万。加勒比从2021年的14.7%大幅上升到2022年的16.3%。然而,同期南美出现了显著改善,食物不足发生率从7.0%降至6.1%,相当于350万人口,但仍比2019年的水平高出600万。

非洲饥饿人口比例接近20%,远高于世界其他区域,而亚洲为8.5%,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为6.5%,大洋洲为7.0%(表1)。

虽然各区域估计发生率揭示了每个区域饥饿负担的规模,但将其转换为人数则会表明世界面临饥饿的大多数人生活在哪里 (表2图3)。虽然亚洲的食物不足发生率不到非洲的一半,但亚洲仍然是饥饿人口最多的地区 — 4.02亿,占2022年食物不足总人口的55%。而大约有38%(2.82亿)的食物不足人口生活在非洲,大约有6%(4300万)生活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

图3 2022 年,亚洲占世界饥饿人口的 55%(4.02 亿),非洲占 38% 以上(2.82 亿)

注: 推算数值基于推算区间中程数。2022年推算数值的完整范围见附件2。 北美及欧洲未报告,因为发生率低于2.5%。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注: 推算数值基于推算区间中程数。2022年推算数值的完整范围见附件2。 北美及欧洲未报告,因为发生率低于2.5%。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粮食安全新挑战影响经济复苏

2021年底,由于 COVID-19 疫情的持续影响、新的持续性冲突以及与天气有关的冲击,全球粮食安全处于高度警戒状态。2020年经济活动急剧减少后,经济复苏并不均衡,复苏本身又导致粮食、燃料和运输价格上涨,这两个因素叠加,阻碍了粮食安全方面的进展。

就在2022年全球经济状况向好,饥饿和粮食不安全状况有望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之际,乌克兰战争爆发,给全球经济再次带来冲击。因此,2021年观察到的复苏在2022年进一步放缓,2022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4%,比2023年初的预测低一个百分点。3

战争造成的冲击主要通过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展现出来,因为战争涉及两个主要的全球农产品生产国: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2021年,俄罗斯联邦或乌克兰(或两国)跻身全球小麦、玉米、油菜籽、葵花籽饼和葵花籽油出口前三名。c, 4俄罗斯联邦也是一个重要的化肥出口国。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主要影响之一是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尽管全球粮食价格甚至在战前就稳步上涨,但战争带来的更多不确定性导致了粮价飙升。粮农组织粮食价格指数在2022年3月跃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尽管该指数在全年稳步下降,但仍远高于疫情前水平。5由于国际粮食价格高企,粮食进口成本上升,尤其影响到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据估计,2022年,世界粮食进口支出达到了近2万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比2021年增加了10%(近1810亿美元),主要是受价格上涨的推动。6世界化肥价格也在飙升,主要是由于能源和天然气价格上涨。据估计,2022年全球农业投入品进口增长48%,达到4240亿美元。7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地方和国家一级的食品价格上涨,这反过来又严重加剧了整体通货膨胀。几乎所有经济体的通胀率在2022年全年都有所上升,今年下半年全球整体通胀率超过9%,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8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饥饿趋势反映了在家庭层面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首先,2022年经济复苏产生的收入效应可能有助于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改善获得食物的机会,特别是对疫情期间遭受严重收入损失的最贫穷家庭而言。从全球来看,2022年的就业率增长了2.3%,而2020年至2021年期间的年增长率仅为 0.2%。9低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就业增长快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与此同时,全球失业人口在2022年大幅下降至2.05亿,低于2021年的2.16亿和2020年的2.35亿,但仍高于2019年的水平。9

影响饥饿趋势的第二个因素是价格效应。食品价格的上涨和普遍的通货膨胀会侵蚀收入增长,并恶化获得食物的机会。从短期来看,对于最贫困人口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他们的收入很大一部分用于食品。然而,从长远来看,一些家庭可能会设法调整其消费模式以减轻影响,但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村贫困人口甚至可能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受益。d, 10

因此,2022年观察到的全球饥饿状况总体未发生变化是这两个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经济复苏至少在全球一级帮助遏制了饥饿的上升趋势。然而,如果没有乌克兰战争带来的全球影响,没有粮食、农业投入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的逆向作用,没有冲突和天气相关事件等驱动粮食不安全的其他因素,积极影响可能会更大。结果是,全球和所有区域的饥饿水平仍远高于疫情前水平。

在区域一级,这种收入和价格效应的互动在多个次区域都很明显,产生的结果各不相同。例如,在南部非洲,2022年饥饿人数上升的原因是国际初级商品价格飙升,引起通货膨胀加剧,再加上国内挑战,如失业率居高不下、易受冲击影响。11虽然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但这往往没有转化为贫困人口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与此同时,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旱涝灾害,又受到及国际化肥价格飙升的影响。在中部非洲,饥饿人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粮食价格上涨、粮食进口费用日益增加,以及极端气候事件,这些因素抵消了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而经济增长得益于石油出口收入大幅增加。11

西亚,许多国家受益于石油收入的增加,但这并不一定促进降低2022年的饥饿水平。一些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和冲突形势继续扰乱粮食供应、粮食市场和流通系统,导致粮价上涨和粮食短缺。此外,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飙升,使得获取食物更加困难。12另一方面,在南亚,持续经济增长的结果,特别是在农业方面,很可能克服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全面改善粮食安全状况。该地区不止一个国家还颁布了有助于总体改善粮食安全状况的政策措施,包括向农民提供化肥,向弱势群体提供粮食补贴,以及降低进口谷物的关税。13

加勒比,鉴于该次区域普遍依赖粮食和农产品进口,不止一个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遭受粮价高涨和进口费用增加的影响。与此同时,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关键部门出口收入持续下降,导致可支配收入减少、粮食不安全加剧。14 相反,在作为粮食和农产品净出口地的南美,2022年观察到的饥饿人数在下降,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积极拓展抵消了通货膨胀的激增,以及由于国家实施的社会保护政策。14此外,该地区的一些国家受益于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飙升,从而增加了出口收入,为公共预算带来更多资源(可用于资助社会保护计划),也为农业和粮食分配系统增加了投资。

在国家一级,这些相互抵消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对饥饿发展趋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比较2019年至2022年期间不同收入国家食物不足发生率的变化,发现低收入国家仍在艰难地恢复之中。全球范围内,58%的国家2022年的食物不足发生率仍高于疫情前水平。然而,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要高得多。77%的低收入国家尚未恢复到2019年观察到的食物不足水平,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为47%(图4)。

图4 2022 年,58%的国家食物不足发生率仍高于 COVID-19 疫情暴发前水平,低收入国家的情况更糟(77%)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2022年观察到的世界饥饿人口停止增加也与2022年贫困人口现时预测一致。102022年贫困状况预测显示,尽管预计2021年至2022年期间贫困人口会减少,但鉴于2022年全球增长前景向下修正以及粮食、农业投入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减少贫困的步伐将进一步停滞。考虑到通常情况下食品高通胀对穷人的影响相对更大,估计2021至2022年间,极端贫困人口将减少500万。

实现消除饥饿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目标 2.1): 2030 年前景预测

与前几年一样,本报告根据现有的基本人口和经济变量预测结果,对2030年将有多少人面临饥饿进行了推算。推算时,分别预测了用于估算食物不足发生率的模型的每个参数(见附件2B节)。

本报告呈现了三种情景下饥饿状况的预测轨迹:“当前前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4月版《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中的世界经济前景,对2030年食物不足发生率进行现时预测;3“疫情前预测”,根据2019年10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描述的疫情前世界经济形势进行预测;15以及“乌克兰战争前预测”,根据战争爆发前2021年10月版的《世界经济展望》16描述的前景进行预测。

基于当前情景的预测表明,2030年将有近6亿人长期食物不足,这表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消除饥饿具体目标面临巨大挑战(图5),食物不足人口比疫情和乌克兰战争均未发生的情景(“疫情前预测”)多出约1.19亿,比乌克兰战争未发生的情景(“乌克兰战争前预测”)多出约2300万,“乌克兰战争前预测”表明战争可能为全球反饥饿斗争造成的挫折。

图5 食物不足人数估算表明,各国严重进展不足,难以在 2030 年如期实现“零饥饿”目标

注: * 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推算数值基于推算区间中程数,见附件2。 资料来源 :编写机构(粮农组织)自行编制。
注: * 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推算数值基于推算区间中程数,见附件2
资料来源 :编写机构(粮农组织)自行编制。

图5还显示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基于当前情景的预期发展。不同的轨迹都清楚表明,在战胜饥饿方面,几乎所有进展预计都将发生在亚洲。到2030年,亚洲食物不足人数将从目前的4.02亿下降到2.42亿。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的食物不足人数将保持不变,非洲的食物不足人数将大幅增加,预计2030年将有近3亿人面临饥饿。要解决困扰非洲大陆的根本性结构问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 2.1.2 基于粮食不安全体验分级表的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

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目标2.1要求全世界不仅要消除饥饿,还要努力确保所有人全年都能获得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2.1.2 — 人口中基于FIES体验分级表的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 — 跟踪这一宏伟目标的进展情况。

根据FIES体验分级表对粮食不安全发生率进行的最新估计证实,2022年,全球一级在粮食不安全方面没有实现减少。全球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继2019年至2020年急剧上升后,连续第二年保持不变,远高于 COVID-19 疫情前水平(图6表3)。2022年,估计全球人口的29.6%,即24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表3表4),仍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多出3.91亿人,比启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2015年多出7.45亿人。

图6 2021 至 2022 年间,全球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维持不变,其中非洲和北美及欧洲粮食不安全状况恶化,但亚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状况向好

注: 数字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总数有所出入。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注: 数字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总数有所出入。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表3基于粮食不安全体验分级表估算的 2015-2022 年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注: n.a. = 无数据,是指提供数据的国家数量有限(占该区域人口的50%以下)。拉丁美洲及加勒比2014至2019年间的估计数据仅包含总人口占该次区域30%的加勒比国家,而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估计数据则包含总人口占该次区域60%-65%的国家。加勒比次区域2022年估计数据包含以下国家: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国、格林纳达、海地、牙买加、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以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表4基于粮食不安全体验分级表估算的 2015-2022 年重度粮食不安全人口数量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注: n.a. = 无数据,是指提供数据的国家数量有限(占该区域人口的50%以下)。拉丁美洲及加勒比2014至2019年间的估计数据仅包含总人口占该次区域30%的加勒比国家,而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估计数据则包含总人口占该次区域60%-65%的国家。加勒比次区域2022年估计数据包含以下国家: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国、格林纳达、海地、牙买加、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以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2022年,全球超过三分之一(38%)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总数超过9亿)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态,表明他们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没有食物;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他们会一整天或更长时间没有进食。全球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从2021年的11.7%略微下降到2022年的11.3%,相当于减少了2700万人(图6表3表4)。虽然过去六年重度粮食不安全的上升趋势没有继续,颇令人鼓舞,但全球发生率仍远高于疫情前水平 — 相当于比2019年增加了1.8亿人(表3表4)。在全球一级,重度粮食不安全人数略有减少,但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仍普遍存在,这表明2021年至2022年,一些人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可能已从重度过渡到中度。

不出所料,全球重度粮食不安全的趋势与食物不足发生率的趋势相似(表1)。这是因为经历重度粮食不安全的人口不太可能获得足够的食物,来持续满足他们的饮食能量需求,因此可能会长期食物不足。这两项指标都通过证据,显示了在获取食物方面面临严重制约的人口比例,只是两者运用了非常不同的方法和数据来源(见附件1B)。

尽管全球一级普遍存在的粮食不安全状况没有改变,但在区域一级存在不同趋势。一些区域的情况有所改善,其他区域的情况则出现恶化(图6表3表4),两者抵消了全球状况的整体进展。

2022年,非洲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的发生率一年内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达到60.9%。但与前一年相比,增幅要小得多 — 前一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2021至2022年间,东非、中部非洲和南部非洲的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分别上升了2.4、3.0和1.2个百分点。2022年的发生率从南部非洲的25.9%到中部非洲的78.4%不等。2021年至2022年,非洲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恶化主要是由于面临中度粮食不安全的人数增加,因为该区域重度粮食不安全人数的增加微不足道。然而,2022年,非洲仍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24.0%)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与2021年相比,2022年北非、中部非洲、南部非洲和西非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的人口分别增加了0.8、1.3、1.5和0.3个百分点,相当于北非增加了240万人,中部非洲增加了480万人,南部非洲增加了110万人,西非增加了360万人。

亚洲的粮食不安全程度没有显著下降,2022年,该区域24.2%的人口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而2021年为24.5%。中亚及西亚的情况有所改善,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分别下降了2.7和3.2个百分点,但西亚的重度粮食不安全略有增加。在亚洲其他次区域,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几乎没有改变,但各次区域之间的发生率仍有很大差异。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比例从东亚的6.2%到南亚的40.3%不等。南亚的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共计约8.09亿人。南亚也是亚洲大陆重度粮食不安全最普遍的地区,但2021至2022年间这一比例下降了1.6个百分点,相当于2870万人。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2022年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比例从2021年的40.3%下降到2022年的37.5%,相当于一年减少了1650万人。这一改善是由南美的下降推动的,该地区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比例从2021年的40.9%下降到2022年的36.4%。南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也有所改善,从2021年的15.1%降至2022年的12.7%。另一方面,在中美和加勒比,2021年至2022年粮食安全状况恶化。加勒比是受粮食不安全影响最大的次区域,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比例从59.5%上升到60.6%,重度粮食不安全的比例从25.7%上升到28.2%。

大洋洲,2022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为13.0%。据估计,2022年大洋洲3.4%的人口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低于2021年的4.5%。

北美及欧洲,2022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略有上升,达到8.0%,而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保持不变。北欧的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增加了约2个百分点,2022年达到6.6%,而南欧的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降至7.5%。

比较自2019年底疫情出现以来这些地区在消除饥饿方面的表现很有意义。经过三年,亚洲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区似乎正在出现反弹,而非洲仍在努力扭转局面。无论如何,所有地区的粮食不安全水平仍然远远高于疫情前水平。

图7显示,2022年全球面临粮食不安全人口为24亿,其中近一半(11亿)在亚洲,37%(8.68亿)在非洲,10.5%(2.48亿)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约4%(9000万)在北美及欧洲。该图还显示了各区域重度粮食不安全相对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的不同比例。重度粮食不安全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各自的中度加重度粮食不安全人口中所占的份额较大,分别为39.4%、39.9%和33.5%,而在北美及欧洲则为18.8%。

图7 按严重程度,世界各区域粮食不安全的集中度和分布情况差异很大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农村、城郊和城市地区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差异

有了粮农组织2022年收集的地理参照FIES数据,便可以首次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各级对农村、城郊和城市人口的粮食不安全状况进行比较。e 城市化程度分类是一项新的国际标准,该标准基于人口密度和规模,以全球可比的方式,区分生活在以下地区的人口:(一)农村地区;(二)城镇和人口半稠密地区(城郊);(三)城市地区。f, 17 然后计算每类地区中成年居民的粮食不安全发生率。

结果显示,在全球层面,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粮食安全得到改善(图8)。g2022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涉及33.3%生活在农村地区的成年居民,而在城郊地区和城市地区,这一比例则分别为28.8%和26.0%。农村地区的重度粮食不安全率为12.8%,城郊居民为11.6%,城市居民为9.4%。

图8 除北美及欧洲以外,各区域农村地区中度和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甚于城市地区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 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在区域层面,跨区域差异很有意思。非洲的粮食安全状况从城市到城郊,再到农村地区,都不断恶化,显然符合全球规律。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粮食不安全在中度和重度两个维度上都要高得多,但城郊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异则不太明显。另一方面,在北美及欧洲,城市地区的粮食不安全程度比农村地区更高。

以国家收入组别为视角,通过城市化程度看农村和城市在粮食不安全方面的差异,可以部分解释这些区域之间不同的规律(图8)。在低收入国家,农村和城郊地区人口的粮食不安全程度比城市更高,而在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农村地区的粮食不安全程度最高,但城郊地区的粮食不安全程度仅略低于城市地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情况则明显不同。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农村地区中度和重度粮食不安全程度均为最高,城郊地区则最低。另一方面,在高收入国家,城市人口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的风险更高,而重度粮食不安全在城乡之间几乎没有差别。

粮食不安全状况的性别差异

最新的FIES数据揭示了持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在世界各个地区,成年女性比男性更普遍经历粮食不安全。继 COVID-19 疫情发生之后,2020年和2021年,全球一级粮食不安全方面的性别差距大幅扩大,因为女性受到工作和收入损失的影响更大,并承担了更多的无偿照护责任。18, 19 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女性更有可能缺粮,20因为女性的工作和收入损失比男性高得多,特别是在农业粮食体系。21 2021年,性别差距达到3.8个百分点,全球28.6%的女性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而男性为24.8% (图9)。

图9 在全球和每个区域,女性粮食不安全发生率均高于男性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2023。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粮食安全指标套系。参见: 粮农组织。 [2023年7月12日引用]。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FS

就2022年而言,在全球一级,男女之间的粮食不安全差距似乎大大缩小,这可能部分反映了随着与疫情有关的限制放松,女性重返经济活动,也反映了疫情对女性粮食不安全的过度影响减弱。2022年,有27.8%的成年女性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而男性为25.4%;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的女性比例为10.6%,男性为9.5%。男女之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的差异从2021年的3.8个百分点缩小到2022年的2.4个百分点,重度粮食不安全的差距从2.4个百分点缩小到1.1个百分点(图9)。h

2021年至2022年,亚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的性别差距缩小,令人鼓舞。在这两个区域,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的性别差距缩小了2个百分点以上;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重度粮食不安全的性别差距分别缩小了约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然而,在非洲、北美及欧洲,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的性别差距略有增加,而重度粮食不安全的性别差距基本保持不变。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