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定期监测全球、各区域和各国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背景下实现消除饥饿和粮食不安全(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目标2.1)以及一切形式的营养不良(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目标2.2)的进展情况。今年,对2022年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的评估发生在一个特殊特定的历史时刻。2022年,正当世界正开始从 COVID-19 疫情中复苏时,乌克兰爆发战争,震动大宗商品和能源市场。 COVID-19 疫情、后续经济复苏、乌克兰战争,以及部分由于战争而导致的粮食、农业投入品和能源价格飙升,第2章对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饥饿和粮食不安全状况产生了不同影响。尽管第2章的最新估算表明,2022年全球饥饿水平不再上升,但该指标仍远高于 COVID-19 疫情之前。此外,粮食危机仍在世界许多地方蔓延,众多人口群体没有享受到经济复苏带来的境况改善,或者继续承受着食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冲击,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出于这些原因,我们距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各项具体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除了对2022年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进行评估之外,本报告还深入分析了这些趋势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正是这些趋势对我们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了挑战。往年的报告一再强调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主要驱动因素(如冲突、极端气候、经济放缓下行和不平等)不断加剧,且往往交织叠加,迫使我们偏离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的轨道。毫无疑问,这些威胁将依然存在,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采取大胆行动,增强抵御这些威胁的能力。然而,我们还必须分析其他一些重大趋势,以充分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的挑战与机遇。
城市化就是这样一个大趋势,也是今年报告关注的焦点。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城乡地区联系日益紧密,空间差异日渐模糊。中小城市和乡镇地区人口增长现在越来越多地“弥合”了偏远农村和大都市之间的空间。1, 2 这一城乡连续体中不断变化的人口聚集模式正在推动整个农业粮食体系的变革,为确保人人都能获得可负担的健康膳食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克服挑战并利用机遇需要采取行动和政策干预,这些行动和政策干预基于我们对城乡连续体和农业粮食体系的互动关系的清楚认识。
虽然各国的城市化率各不相同,因为一国的城市化率往往与该国结构转型阶段相关,但总体而言,城市化正在加速。到2050年,预计将近70%的人将居住在城市;但即使在今天,这一比例已经接近56%。a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农村人口的三倍多(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为3.08%和0.89%)。3 到2030年,这些国家的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40亿。也就是说,在2000年的基础上,城市人口规模将扩大一倍以上。相比之下,这两类国家的农村人口预计增长要慢得多,到2050年会达到30亿 — 仅略高于2000年的29.5亿。虽然在一些地区,如非洲干旱地区,农村人口仍在迅速增加,但在大多数其他地区,包括拉丁美洲和欧洲,农村人口正在下降。
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是城市化、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之间联系较弱的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这里饥饿、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人数也最多。这两个次区域的城市化进程预计全球最快,但同时面临贫困、粮食不安全和获得可负担健康膳食方面的最大挑战。预计到205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城市人口将增加近三倍,达到13亿,而2010年仅为3.06亿。4 与此同时,农村人口预计增长速度将放缓,但仍将大幅增加,从2010年的5.4亿增至2050年的9.09亿。在亚洲,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83%,从19亿增至35亿,而农村人口预计将减少5.4亿,从23亿降至18亿。但在南亚,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即增长120%,从5.55亿增加到13亿。
城市化既来自农村推动因素(例如贫困、土地分配不公平、环境退化以及灾害或冲突造成的被迫流离失所),又来自城市拉动因素(例如城市容易就业、工资较高、社会服务和教育机会较好),两种因素因国家和各国具体情况而异。城市化造成粮食供求数量增加,直接和间接的土地使用变化,以及生产者、供应链中游加工分销商、消费者在农业粮食市场中的联系复杂化。5 虽然移居城市通常意味着提高生活水平,但与农村相比,城市也可能存在一些赤贫角落,那里的服务往往已经达到极限,人们难以负担健康膳食,面临更大的贫困和粮食不安全以及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
在整个城乡连续体中,居民消费的大部分食物来自市场。因此,家庭消费的饮食类型取决于成本和可负担性,而成本和可负担性又取决于农业粮食体系的结构,包括食品的供应和增值链。在设计有效的政策和投资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以确保农村、城郊和城市人口获得可负担的健康膳食。我们需要以一种超越部门孤岛和行政边界的政策方法,来塑造各区域的城市化方式,并影响城乡连续体中的农业粮食体系。
本报告在评估了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的主要趋势,以及世界健康膳食的成本和可负担性(第2章)之后,接着探讨了城市化与城乡连续体中不断变化的农业粮食体系之间的联系。
首先,第3章从城乡连续体的视角考察了城市化的驱动因素、模式和动态,通过一个概念框架,表明城市化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农业粮食体系并进而促进或阻碍人们获得可负担的健康膳食,从而对粮食安全和各种形式的营养不良产生影响。
纵观这一过程,一个突出而关键的转变是通过食品供需关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连续体饮食结构变化产生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第4章利用独特的城乡辐射区全球数据集并结合地理参照家庭调查数据,对城市化如何改变粮食需求进行了新的分析,接下来对选定国家展开进一步分析,探讨健康膳食的成本和可负担性差异,以及城乡连续体中粮食不安全状况和不同形式的营养不良差异。
最后,基于前几章的分析,第5章提出了有助于应对城市化挑战并抓住机遇的相关政策、投资和新兴技术,以确保城乡连续体中的人人都可负担健康膳食。本章描述了为实施这些政策方法而采取统一、综合的干预方法所需的治理机制和制度。
这些及时提供的证据和建议与2016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的《新城市议程》以及其他全球进程,如联合国粮食体系首脑会议和2021年城市粮食体系联盟的成立具有相关性。同时,这些证据和建议也被认为与实现“零饥饿”之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相关,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还有可持续发展目标1(无贫穷)、可持续发展目标3(良好健康与福祉)、可持续发展目标10(减少不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目标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