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998年开始的鱼品供应增长速度减慢可能在今后几年继续。主要原因是海洋捕捞渔业的上岸量稳定或者减少以及水产养殖产量的增长速度比90年代前五年减慢。厄尔尼诺对1997年的捕捞鱼类产量已经产生消极影响。1998年的上岸量可能进一步下降,预计产量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在今后2-4年期间,特别是日本和亚洲其它国家的需求下降将影响供应,特别是水产养殖品的供应。高价值水产养殖产品的生产和国际贸易将停滞。
据1996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预测,未来十五年的鱼品实际价格上涨2,这是根据1992年的数据对2010年鱼品需求和供应的探索性计算预测的。
1998年对这些预计数的回顾表明,今后十年鱼品实际价格增长的压力不断减少。看来清楚的是,需求增长将不如1995年中预计的那样迅速,而供应增长一直比预计的更为迅速,并且在几年相对停滞之后,在下个十年初期可能恢复增长。需求增长速度减慢的原因是:人口增长率比预计低,预计经济增长减慢以及禽肉和猪肉的竞争力可能增加。
鱼品供应的预计情况好转,主要是因为水产养殖产量继续迅速增长,并且由于捕捞渔业的管理不断改进,使捕捞渔业产量下降的可能性更小。
世界农业产量的增长速度放慢。在60年代世界农业产量每年增长率为3%上下,在1986-1995年每年为1.6%(主要是因为前苏联各国产量急剧下降),预计在1990-2010年每年为1.8%左右。自50年代以来,全球农产品平均实际价格下跌。
渔业部门的情况不同,因为过去三十年产量和实际价格均增长。1960-1996年每年产量综合增长率为3.4%,过去十年仍然保持这一增长率。在过去十五年,渔业产量的增长主要是通过水产养殖产量的迅速增加实现的,在1984-1996年水产养殖产量每年增长11.8%。虽然价格资料很少,但有迹象表明价格按实际值计算有所增长。这是在人均供应最缓慢增长的同时发生的。这支持这样一种意见:鱼品总的来说属于人们比较喜爱的外来食品,同其它畜产品,特别是禽肉和猪肉一样。
三、四十年之前,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集团是粮食净出口大集团。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预计在下个世纪初期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集团将成为粮食净进口集团。对于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大多数是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南亚),为粮食进口提供资金将是一个高度优先问题,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将受到提供出口产品的巨大压力。
将来对鱼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将来消费者人数、他们的食鱼习惯、可支配收入和鱼品价格。
在亚洲已经发生、在世界其它地区也正在感受到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导致亚洲多数国家以及其它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经济增长预计数下调。实际上,预计今后2-3年亚洲一些经济大国将经济萎缩。近期内不可避免的后果是日本和亚洲新兴经济国家的鱼品需求减少,向亚洲新兴经济国家的鱼品出口量很可能减少。同时亚洲发达经济国家的渔业将遇到来自货币贬值、越来越难对付的发展中经济国家的竞争。
非洲和拉丁美洲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也将停滞,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下降。这将使对鱼和渔业产品的需求减少。然而,由于目前消费量较少,按绝对数计算下降不多。在北美洲,消费对经济增长比较敏感,即使可支配收入仅有少量增长,但近期内仍有增长,至少数量有增长的余地。欧洲的需求在目前预计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不会有很大变化。
1995年粮农组织对2010年的需求预计数假设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增长对人均鱼品消费仅仅略有影响;在非洲是因为人均增长缓慢-或者没有增长,在其它地区是因为收入变化据认为不会对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关于亚洲和北美洲,假设情况不同。由于预计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人均消费量预计大量增加。到1998年后期,关于亚洲经济命运何时改善尚无一致意见。然而,为了预测2010年供求情况,假设下个十年初期恢复增长。
在下个世纪头几年,由于竞争畜产品-特别是禽肉和猪肉-便宜得多,欧洲和北美洲的鱼品需求可能减少。预计这是由于欧洲联盟共同农业政策的预计修改的影响。修改共同农业政策的目的特别是为了降低谷物价格,从而减少畜牧生产费用。由于禽肉以及在某些地区猪肉是人们喜爱的食品,看来欧洲和北美洲消费者吃的鱼可能比共同农业政策修改之前减少。这一变动将在下个十年初期逐渐开始。
据联合国在1996年10月预测,2010年世界人口比两年之前的预测数减少大约1.4亿即减少2%。这一减少是由于人口增长率,特别是亚洲人口增长率减少的结果。在经修改的预测数中,亚洲人口增长数减少大约1亿人。总之,在近期内,对高价水产品的需求将下降,不过,其中一些需求可能转向低价鱼产品。
看来对中期世界食用鱼需求预计数进行下调是稳妥的。根据以下区域人均需求少量减少的预测情况即:欧洲比1995年减少6%,北美减少4%和亚洲减少8%,并考虑到人口减少的影响,2010年对食用鱼的需求可能为1.05-1.1亿吨(活重当量),而据粮农组织1995年预计,2010年的食用鱼需求为1.1-1.2亿吨。
养殖有鳍鱼、甲壳和软体动物的供应继续迅速增加。增长速度要比仅仅几年之前所预计的快得多(图44)。亚洲仍然占主导地位,其占全球产量的比例继续增长,在1996年达到55%(按数量计算),而1994年则为51%。中国是亚洲遥遥领先的最大生产国。中国的有鳍鱼产量在世界产量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几乎所有产量均在国内消费。按出口收入计算,养殖对虾是亚洲最重要的水产养殖活动,在1996年虾占亚洲鱼品出口值的26%3。
在80年代中期,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开始迅速增加,这是由于旨在刺激生产的非常确切的政策措施的结果。家庭得到了管理其自己水产养殖活动的权利,高价值水产养殖品种价格放开,政府通过研究和推广支持水产养殖者。普遍认为产量将继续增加,不过在某些地区产量的性质将发生变化,因为农民试图从他们的设备获得更多增值产品-很可能通过选择更加昂贵的品种。在中国北方和内地,很可能主要通过扩大鲤鱼养殖来增加产量。
有若干理由认为中国的水产养殖将经受住当前世界经济衰退。首先,由于大部分产量在国内消费,出口仅仅起到较小的作用,因此水产养殖部门几乎没有受到世界市场力量的影响。此外,在最近经济增长时期所发现的消费格局是鱼(和畜)产品是人们非常喜爱的食品。中国的水产养殖在技术上自力更生,很少利用进口投入物。虽然中国已成为鱼粉进口大国并且其中一部分鱼粉用于水产养殖,但在中期内获得鱼粉问题不大可能成为中国水产养殖主体的障碍。因此,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很可能继续增加,高价海产品的养殖也将发展。
鲤鱼90%以上的供应来自养殖,占养殖和捕捞渔业所生产的所有有鳍鱼的14%左右。所有鲤鱼的五分之四强由中国生产。在中国,同其它地区一样,鲤鱼在当地消费。除少数情况例外,中国鲤鱼和印度大鲤鱼生产者尚未在亚洲之外找到市场。实际上,鲤鱼不象虾和大麻哈鱼那样是全球贸易的鱼类。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中国以及印度和独联体国家的鲤鱼养殖至少在近期内很可能将继续稳定增加。在长期内中国鲤鱼和印度大鲤鱼的养殖是否会大量增加将取决于全球鲤鱼产品市场的发展情况。
在有鳍鱼类中,罗非鱼的特点表明它们有水产养殖的前途。第一,现有多种不同养殖技术,其中某些养殖技术使养殖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罗非鱼。第二,罗非鱼的肉普遍较白,可用于生产白鱼片,白鱼片是国际鱼品贸易中的一个基本产品。第三,罗非鱼已经走出非洲,在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都很普遍。
罗非鱼在美国有一个稳定并迅速扩大的市场,还在日本和欧洲销售。过去十二年世界养殖产量稳定增加(平均每年增加12%4)(图44)。由于以下原因,预计罗非鱼的产量将继续增加:
这些情况不仅适用于目前亚洲罗非鱼主要生产国,而且适用于非洲有希望的生产国。如果这些非洲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有利,产量可能迅速增加。此外,发达和发展中经济国家将为罗非鱼及其产品提供市场。在1996年,罗非鱼占所有养殖有鳍鱼的5%左右;这一比例在今后十年很可能大大增加。
大马哈鱼和鳟鱼养殖主要在欧洲和美洲进行。养殖大麻哈鱼和鳟鱼的数量目前已经追上捕捞渔业的上岸量,但是养殖产量的增长速度正在减慢。养殖业在技术上和商业上均得到发展,并在许多国家正作出系统努力开发新市场和刺激现有市场的进一步需求。养殖业很可能将继续减少生产成本并将能够为新市场开发不同产品。因此产量可能继续增加。
虾是许多发展中经济国家收入和硬通货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们作为一个食品来源则没有如此重要。目前养殖对虾总产量接近捕捞渔民生产数量的一半。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产量增长速度正在减慢,而非洲的产量虽然不大,但正在迅速增加。
然而,有一些原因让人们认为在近期内增长速度将大大减慢,甚至可能停滞。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近期内预计世界最大虾市场日本的经济不会增长,以及其余发达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放慢。此外养虾管理也未达到一致高水平。在病害之后恢复的地区的产量可能被遭受病害问题的其它地区的产量减少所抵消-这一格局在一段时间内不大可能改变。另外,采用严格的环境管理办法将使养虾发展速度减慢,但在下个十年初期生产可能恢复,产量可能开始大幅度增加。
软体动物的养殖几乎总是为了销售,为家庭需要而进行养殖的情况很少。很大一部分软体动物产量出售给附近市场。然而,一些生产国(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等)依赖国际市场,软体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实际上正在增长。尽管如此,对软体动物养殖而言,同鲤鱼养殖的情况一样,生产国的国内经济条件很重要。总的来说看来亚洲的软体动物养殖不会受到目前经济下降趋势的严重影响,并将仍然是水产养殖产量增长的一个来源。
在近期内目前的经济危机可能使全世界水产养殖增长减慢。这实际上是已经形成的趋势的继续(中国除外)。亚洲供内部市场消费的产品的生产将有少量增长,它们占产量的大部分。历来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一些水产养殖产品预计停滞甚至下降,将对全球水产养殖产值产生的影响要比对产量的影响大得多。
根据1998年底的情况,看来可能性更大的是在中期内水产养殖将继续保持增长。根据以前的研究报告和最近的趋势,看来可能性较大的是2010年世界有鳍鱼、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的水产养殖总产量将达到3500万至4000万吨。
1996年全球捕捞渔业产量比1995年略有增加(增加160万吨)。据初步估计1997年的产量减少大约90万吨(见表1),主要是因为南美洲西海岸近海中上层小鱼品种资源下降(见关于厄尔尼诺的插文15)。厄尔尼诺所造成的减产可能占海洋捕捞渔民的全球上岸量的3-5%。
插文 15
|
然而,由于减少的大部分将被鱼粉加工业所吸收,1997年人类消费供应预计增加了300多万吨,这意味着全世界人均供应增至大约16公斤(包括水产养殖产品),达到新的最高水平。如果没有报告的中国鱼品产量的迅速增加,就不可能达到这一高峰水平。由于厄尔尼诺继续产生影响,1998年世界捕捞渔业产量可能进一步减少。
看来捕捞能力的扩大速度(按渔船和渔民数量计算)在90年代前五年减慢(见渔民、渔船和渔业一节)。这一变化在亚洲最为显著-中国例外,中国的捕捞能力在90年代头五年也迅速增加。亚洲捕捞能力增强的速度减慢有若干可信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迅速的经济增长提供渔业和农业之外的就业机会;普遍认识到亚洲的现有野生鱼类资源因过度捕捞而减少;政府方面努力为捕捞渔业提供适当管理框架(见国家渔业管理一节)。
目前的经济危机有可能使渔业再次成为失去工作者的一个就业来源以及捕捞社区年轻成员生计的必然来源。如果经济危机在今后几年仍然存在,管理人员和管理结构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允许并促进捕捞能力扩大。这种扩大在最初产量少量增长之后,到2010年可能造成发展中经济国家捕捞渔业上岸量减少。
在发达经济国家,应改进渔业管理,更加容易将资源保持在接近能够捕捞的最高可持续渔获量的资源量。此外,技术发展将支持渔业管理的改进(见插文16-电信:对捕捞渔业的益处)。在一些发达经济国家,廉价鱼进口可能有助于减少捕捞努力量。廉价鱼进口将来自发展中经济国家,这些国家的货币对经合发组织国家货币的比值正在下降。然而,到2010年,改进的管理可能已经使发达经济国家的渔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并使渔获量增加。一方面,这可能导致国家工业施加巨大压力要求通过贸易措施控制鱼品进口。另一方面,若干国家正在作出相应努力促进更加自由的鱼和渔业产品贸易(见插文17-关于国际鱼品贸易的各项协定)。
插文 16
|
插文 17
|
不同地区的内陆捕捞渔业趋势显然不同。关于食品渔业,亚洲可能继续迅速扩大,而其它大陆的扩大速度预计减慢。在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这是因为政治和经济困难;拉丁美洲是因为缺少需求;非洲是因为财政、行政管理和后勤困难。游钓渔业越来越重要,主要但不仅仅是在北美和欧洲。在大多数地区,资源加强活动将继续进行,很可能有所扩大。所有地区的内陆渔业产量正在受到环境退化的不利影响,欧洲和北美洲过去也遭受严重不利影响。
总之,到2010年前后,捕捞渔业产量可能略有增加,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渔业以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利用恢复的资源并增加对中上层小鱼的利用,既用于人类消费也用作鱼粉。因通过电子技术和智能模拟系统的技术发展来促进中上层小鱼的利用。这种系统将能够查明回声探鱼仪和声纳探鱼仪检测到的目标鱼类多少和品种。这种系统一通过更加准确地确定品种的可能性和可信性,将使船长能够评估预计渔获量、副渔获物和抛弃量,并在部署其渔具之前对某个地区的捕捞利润进行估计。这一效益的提高最终还应当减少浪费。
因此,到2010年内陆和海洋水域的捕捞渔业上岸量有少量增长,增至9500万至1亿吨,看来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90年代,每年大约有3000万吨有鳍鱼总供应量加工成鱼粉和鱼油。在1997/98年供应量减少,主要是因为很难得到原料。目前世界经济衰退将使畜牧部门(鱼粉的主要使用者)增长减少,在几年的时间内鱼粉产量可能大大低于目前的水平。在2000-2010年初期,欧洲畜牧生产者将少量增加其对谷物的利用,因为谷物实际价格预计下降。当南美洲西海岸中上层小鱼资源再次丰富时,鱼粉和鱼油产量可能回升,鱼粉价格的竞争力得到恢复。在中期预测方案中,假定每年大约3000万吨鱼将用于加工或鱼粉和鱼油。
在今后3-4年,鱼品供应总量很可能低于1.25亿吨或者为1.25亿吨上下,然后在2000-2010年时期结束时增长。到那时供应总量可能为1.35亿吨左右,其中1.05亿吨将以食用鱼品的形式提供,其余的300万吨用于生产鱼粉和鱼油。
显然近期内需求和供应均将停滞。关于供应,较低的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量正在产生不利影响,在近期内,一些出口型水产养殖业因面临疲软的市场也将减少其产量。
中期前景是产量和需求均有所增加。2010年捕捞渔业总需求估计为1.05-1.1亿吨。由于供应估计为1.05亿吨,由需求引起的价格上升压力将较弱,尤其是因为到2010年世界人口预计不会超过70亿。2010年1.05亿吨的鱼品供应实际上意味着年人均供应量停滞在15公斤左右的水平。
上述预测情况取决于若干重要假设,主要假设是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基本假设是危机将持续到下个世纪并将影响比较发达经济国家。技术是另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假设捕捞渔业,特别是发达经济国家的捕捞渔业将从现代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受益,但对水产养殖则没有作出类似假设。这可能过于悲观。例如,大麻哈鱼、罗非鱼、鲶鱼、鲤鱼和牡蛎的遗传改良已成功地增加了产量,这方面的工作可能继续产生积极结果。此外养殖场的管理业务和技术方面也将改进。因此完全可以想象,甚至在没有实际价格提高的刺激的情况下,到2010年水产养殖生产技术的发展也将使产量进一步增加。
1 主要作者:粮农组织渔业部 U. Wikström。
2包括有鳍鱼、甲壳和软体动物。
3包括亚洲内部贸易。
4罗非鱼和其它丽鱼科鱼为一类。
5J. F. Muir, 1995。《水产养殖发展趋势:粮食安全前景》。该文件是在日本政府与粮农组织于1995年12月4-5日在日本京都联合举行的关于渔业对粮食安全的可持续贡献的国际大会上提出的。以及《世界水产养殖状况回顾》,粮农组织渔业文集第886号,1997年1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