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两年,粮农组织渔业部认真研究了内陆渔业资源和世界渔民和渔船状况。下面两节介绍了分析和评估工作的重点。
我们对内陆渔业资源状况了解甚少。主要原因是内陆水体数量多、分布广、多种多、且不断变化,以及其水生动物群落的多样化。这些特点意味着收集资料费用昂贵。纯粹淡水鱼类大约有11500个品种(占所有鱼类的41%),海淡水之间洄游的鱼类大约300个品种(1%)。因此目前对资源的了解主要是根据推断得出的,根据对内陆水系的研究和可能情况下对内陆渔业捕捞努力和产量监测所得出的。
从类别众多的内陆水系,包括多年产的湖泊2,捕获鱼类和其它水生资源。这些湖泊水面总面积大约为170万平方公里,其中大湖(>100平方公里)近100万平方公里。北美湖面面积最大。全球沼泽和其它湿地大约400万平方公里,其中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占的比例最大。
全球主要江河水道总长大约26.9万公里。南美的江河密度最大,大洋洲密度最小(图20)。
人工捕鱼水体有大型的用于水力发电的水库、多种用途的社区和家庭池塘、灌溉渠、稻田、采料坑、乃至路边沟渠。
大型水库(坝高超过15米)一般可回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数在中国,亚洲占全球总数的近65%(图20)。全球此类水库总数为6万,水面积为40万平方公里,水容量6500立方公里3。美国建造大型水坝的高峰时期为50年代和60年代4,非洲建造高峰是在70年代5,但非洲的水库较小。趋势是建造小水库。令人惊叹的是水库蓄水量达到大约现有江河蓄水量的大约七倍6。
除了比较著名的较大系统之外,全球还有成百上千万多种用途的小水体。这些小水体并非总是计算在内。如果以符合其它用途的方式对这些水体进行适当管理,它们可能对粮食生产作出更大贡献。
内陆渔业资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一般陆地环境状况,特别是水生环境状况方面。有两种主要影响:气候周期和人为变化。
气候周期,表现为雨量变化,通过增加或减少生存空间,通过水泛和雨量径流增加或减少养分,因集中或分散而提高或降低易捕性,从而影响内陆渔业资源。例如非洲大约57%的大型内陆水体面积由水面为季度或年度变化很大的系统构成。在这些系统中可供利用的渔业资源量差异很大,对食品供应的影响在旱灾时期或雨量特大普遍发生水灾时期可能非常严重。
同样,表现为气温变化的气候周期也会影响内陆资源。例如气温可能成为一个致命性因素。其次气温可能控制代谢率。它不仅影响鱼的生长率,而且影响鱼的习性。温度变化会促使鱼类流动和鱼类繁殖。
这些气候影响表现为可供捕捞的鱼类数量。因此,如全球增温所造成的这类长期气候变化对内陆渔业资源的未来是一个问题。
对内陆资源的人为变化是多方面的,实际上对内陆渔业资源可持续性的最大威胁不是过度捕捞,而是环境退化。正如前面提到的(见内陆鱼类资源状况,第10页),全球内陆水生资源的现状并不令人鼓舞,主要是因为土地和森林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淡水匮乏和污染以及因而生境退化和丧失。内陆水生环境状况的另一个衡量标准是分析全世界145个大型小流域造成的压力。其陆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55%,不包括南极地带7。人们发现在已大大改变或退化的小流域中,压力特别严重。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在对小流域压力正在加剧的地区中尤为突出。这令人担心,因为它们是全球内陆鱼品生产的最重要地区。其它主要小流域,如亚马孙和刚果,退化程度较低。尽管如此,这些地区也开始迅速变化。
对支持有大量水生生物多样化的江河流域进行了全球性研究。研究的结论是应对30个流域进行非常认真的管理,因为它们的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今后受到压力的可能性很大8。在这些江河流域中,有39%在非洲(按总面积计算),35%在亚洲,26%在拉丁美洲。
人为变化还反映在内陆鱼类群落的组成中。实际上在淡水鱼捕捞中引进品种比较重要。例如尼罗罗非鱼和其它罗非鱼在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均很重要。在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鲤鱼很重要。根据粮农组织水生品种引进数据库9,鲤鱼、硬头鳟、莫桑比克罗非鱼、草鱼和尼罗罗非鱼是记录中最多的引进品种。在游钓部门,非当地游钓鱼类平均提供美国游钓渔业用量的38%10。
总之,显然世界多数淡水鱼类群落已大量减少,需要立即加以保护。在已经大量捕捞的鱼类群落中,鱼类减少量最大的看来是在(i)工业国家,(ii)干旱或地中海气候的地区,(iii)人口密度大的热带地区,(iv)大的江河11。
内陆渔业资源用作食品或其它产品-主要是渔民谋生-和游钓者娱乐。
对游钓者利用渔业资源的情况报告不足。粮农组织接触的近200个国家和领地中,仅有30个通报了游钓捕捞估计数,1990年为47.65万吨12。然而,游钓捕捞总量可能在200万吨上下13。最近两个例子表明了游钓渔业的重要性:
游钓渔业不仅限于发达国家。实际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其中有巴西、马来西亚和津巴布韦,也正在计划或已经进行游钓渔业,作为国家和国际创收活动。
1996年内陆渔业资源-主要是商业或个体-的有记录上岸量16为760万吨,占捕捞总量的7.8%。上岸量主要是有鳍鱼类,不过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水生爬行动物可能具有局部重要性(见内陆捕捞渔业产量,第9页)。
内陆渔业资源对食品生产的贡献肯定大于报告的数字,因为许多渔业很分散,不正规。例如1991年巴西官方内陆捕捞渔业产量报告表明其所有水域产量为19.3万吨。然而同年粮农组织委托进行的一项独立研究表明,仅巴西亚马孙流域的产量就达31.9万吨17 。已知巴拉圭有同样的结果。这些研究证实,业已发表的粮农组织对全世界内陆渔业资源实际捕获的估计数可能是向粮农组织报告数字的至少两倍18。
海洋渔业中大多是专门为动物饲料提供原料,与此相反,内陆渔民不论是个体还是商业,目标是食用鱼类。很少有抛弃物(渔具一般是固定的,比海洋渔业所使用的渔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实际上所有捕捞物均直接供人消费。这是因为通常-并非总是-捕捞地点与消费者之间距离较短。因此尽管对内陆渔业的报告明显不足,但1996年内陆捕捞渔业提供的鱼品仍然占所有捕捞渔业供人直接消费的鱼品产量的12%。
品种自然因生产区域不同而异。内陆捕捞渔业产量一节列出了非洲、亚洲、欧洲、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生产的主要品种。正如那一节中还提到的,世界十大主要生产国中有六个在亚洲,这十个主要生产国的总产量占世界内陆捕捞量的62%(图21)。
根据1984-1996年期间的内陆捕捞总量可以明显看出,对内陆渔业资源的利用日益加强。年均增长率大约为13万吨(年增长率大约2%)。
亚洲是内陆捕捞渔业最最重要的大陆(图22),正是亚洲内陆资源利用增长率最高,自1992年以来年均增长率超过8%。第二位最重要的区域非洲,总的趋势是每年略有增长。
相反,前苏联和波罗的海国家以及北美内陆捕捞量正在减少。在前苏联这种减少的原因是过度捕捞(如里海欧鲟),生境丧失(如咸海),而且也与该区域需要采用新的资源管理方针的政治和经济变革有关。在北美这一下降趋势可能表明游钓捕鱼不断取代商业性渔业。欧洲的最近趋势是增长,南美和大洋洲长期来相当稳定。
粮农组织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19是为了确定非洲、亚太和拉丁美洲内陆渔业类别和品种加强的特点。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放养和引进是所采用的最最重要的加强手段,最经常的目标是食品和收入。向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尽管不完整,但表明1984-1995年期间全世界白鲑、鲑鱼和鲤鱼放养数量最大。
各大陆内陆捕捞产量的比重与各大陆水土相对数量无密切关系(图8,第10页)。如亚洲占内陆捕捞量的近65%,但其大陆总面积比重仅为20%,占沼泽和其它湿地面积的23%,占湖泊面积的比重为7%,江河密度指数为中等。然而其水库数量确实较多(图20)。
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亚洲内陆捕捞业的比重不成比例主要是因为对几乎所有可用水面已大量利用,并普遍利用渔业加强手段,主要是放养,以增加食品渔业的产量。北美、前苏联和波罗的海国家的水面大多在较寒冷的地区。而且与亚洲相反,北美和欧洲内陆大部分渔业资源的管理是为了生产游钓鱼类,而非食用鱼类。其它差异可能是因为对内陆鱼类的文化态度。例如在南美仅有相对少量大型内陆鱼类品种在城市市场受到青睐。
有一些明显的趋势将影响到中期内的内陆渔业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下列趋势:
至少在过去三十年中世界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快于农业。同时农业占就业比重一般下降:农业就业人数占从事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1950年为67%,1970年为56%,1990年为49%21。然而捕捞和水产养殖的就业人数占整个农业部门22的就业比重日益增加。1970年渔业和水产养殖占农业部门就业人数的1.5%。1990年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就业人数为2860万人,占农业部门谋生总人数的大约2.3%。
在世界许多地方捕鱼是一项季节性职业或非全时性工作,在每年沿海或近海资源最丰富的月份中为旺季,淡季时从事其它工作。因此粮农组织在其渔业就业人数的报告中区分全时渔民和非全时渔民 23。
在1970-1990年的二十年期间,全时渔民和水产养殖者的数量增长率快于世界人口增长率。非全时渔民数量的增长比全时渔民数量增长更快(表5)。因此1990年全时渔民(1180万人)占所有渔民的42%,少于1970年的51%。
渔民类别 |
1970年 |
1980年 |
1990年 |
(千人) |
|||
全时渔民(数量) |
6 108 |
7 988 |
11 896 |
指数 |
100 |
131 |
195 |
非全时渔民(数量) |
3 659 |
4 784 |
9 708 |
指数 |
100 |
131 |
268 |
其它渔民1(数量) |
2 639 |
3 792 |
6 977 |
指数 |
100 |
143 |
264 |
合计(数量) |
12 406 |
16 564 |
28 511 |
指数 |
100 |
134 |
230 |
1偶尔为之的渔民和养鱼者以及其职业尚未进一步说明的渔民。
在1970-1990年的二十年期间,全时渔民和水产养殖者的数量增长率快于世界人口增长率。非全时渔民数量的增长比全时渔民数量增长更快(表5)。因此1990年全时渔民(1180万人)占所有渔民的42%,少于1970年的51%。
值得指出的是,所有各类渔民数量增加在80年代均比70年代快得多。造成这一差异的的原因尚不清楚。它可能只是部分地反映了下述看法:海洋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对食品和就业作出贡献的少数自然资源之一。因此当时世界许多地方的主要关切是增加产量,而不是控制已有捕捞能力。尽管1990-1995年期间的就业数据不完整,但现有数据表明渔民数量增加速度减慢。粮农组织估计1997年渔民和养鱼者数量大约为3000万人。
确切地反映了世界人口的分布格局,1990年世界渔民和捕鱼者的84%在亚洲(图23),绝大多数在中国。然而还有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报告称1990年全时渔民数量超过100万24。
尽管多数中低收入国家从事渔业和水产养殖的人数一直在稳定增长,但工业国家的渔民数量在不断减少或保持稳定。日本和挪威的渔民数量在1970-1990年期间减少一半。
虽然就业人数不能作为渔业对国民经济重要性的唯一指标,但有趣的是注意到,1990年38个国家的渔民占农业部门从事经济活动人口的5%以上,其中15个国家的这一比例超过10%。
1970-1990年期间亚洲渔民数量增长比任何其它地区都快。1970年亚洲渔民占世界总数的77%,1990年占83%。同期内仍以个体渔业为主的非洲渔民数量增加,但速度慢于亚洲。1990年非洲渔民占世界总数的大约6.5%。同期内南美渔民占世界总数的大约3%,欧洲1970年的渔民多于1990年。去年欧洲渔民仅占世界总数的1.4%。然而由于新兴的水产养殖业,欧洲渔民绝对数量在1980-1990年期间已增加。大洋洲的商业渔民数量大大低于世界总数的1%。另一方面小岛国渔民经常占从事经济活动人口的很大一部分。
还值得指出,全世界非全时渔民数量增加比全时渔民数量增加更为迅速:1990年世界全时渔民与非全时渔民的比例为10:9,二十年前,这一比例是10:6。
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亚洲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世界其它地方,1970-1990年期间非全时渔民的相对增长率较小。对亚洲而言可将这些就业资料解释为支持下述看法:实际上渔业在这一期间可能是一种最后就业手段。
亚洲渔民的迅速增加和非全时渔民的比例增加,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下述情况:(各类)渔民人均生产率-总产量1970年年人均略高于2吨,1990年降到了年人均略低于2吨(见表6)。
国 家 |
1970年 |
1980年 |
1990年 |
(吨/年) |
|||
非 洲 |
2.71 |
2.72 |
2.76 |
亚 洲 |
2.23 |
2.28 |
1.90 |
北美洲 |
11.59 |
12.69 |
11.35 |
拉丁美洲 |
28.47 |
15.19 |
18.40 |
欧 |
26.61 |
33.59 |
29.35 |
大洋洲 |
4.42 |
1.86 |
5.20 |
全球合计 |
4.97 |
4.36 |
3.47 |
看来70年代和80年代的全球经济增长没有促成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渔民的生产率提高。人均实际生产率1970年的年人均接近5吨,1990年减少到年人均大约3.5吨。这一较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亚洲渔民和水产养殖者人均生产率下降。然而亚洲的情况是复杂的。下降的原因是捕捞渔民的产量减少,非全时渔民比重增加,水产养殖产量和就业人数增加。世界其它地方的减少不太明显,主要原因是中上层小鱼供应量和捕捞量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了相对少量的渔民。
当然亚洲各国在渔民劳力生产率方面存在广泛差异,部分原因是每个渔民可利用的资本量不同。本区域中有工业化程度很高,经常也是资本密集型渔业-特别是在日本和大韩民国-造成了就业人均吨数高。也有的渔业就业人员每年人均产量不足1吨。
在各大陆中欧洲生产率最高,产量比日本高。然而在欧洲差异也很明显。例如1995年冰岛渔民略多于5000名,人均鱼品产量280吨,而除法国和意大利之外的所有地中海国家渔民人均产量为6吨或更少25。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是在冰岛为鱼粉业提供原料的大量低值中上层小渔业很重要。
1995年世界渔船数量大约为380万艘。其中三分之一为有甲板渔船,其余的三分之二为无甲板船只,长度一般少于十米。尽管几乎所有有甲板渔船均装有马达26,但无甲板渔船中仅有大约三分之一装有发动机。
世界多数渔船在亚洲进行作业。非洲非机动船的比例(大约80%)比任何其它大陆均高,欧洲有甲板渔船比例最高(1995年大约为70%)。据报告亚洲渔船有甲板的略低于40%。
1995年有甲板渔船的平均吨位大约为20总吨。总吨位超过100吨的船只(或全船长超过24米)大约为3.7万艘,仅占世界渔船的大约1%。中国占世界渔船的大约40%(1.5万艘),没有任何其它国家的渔船队比例超过10%,大约20个国家共占总数的50%。
全球渔船数很可能没有渔民数增加得快(图24)。现有资料无法肯定这一事实,因为各种就业类别均包括捕捞渔民和水产养殖者。尽管如此,渔船质量已经改善,因为有甲板渔船的比例已经增加,1970年大约为四分之一,1990年大约为三分之一。
80年代无甲板渔船数量增加,主要是由于亚洲的数量增加。然而此后在90年代前五年数量趋平(图25)。
亚洲和非洲的无甲板渔艇绝大多数都没有装马达(图26)。由于非洲有甲板渔船如此之少,典型的非洲渔船一般是无甲板无马达的船只。在亚洲典型的渔船不同,因为有甲板渔船比例相当高。
有甲板渔船数量在经过二十年的迅速增加之后,自1990年以来数量增加缓慢,特别是在亚洲尤其如此(图15,第18页)。实际上如果不是中国的有甲板渔船队增加的话(图16,第18页),1980-1995年世界有甲板渔船数量本会稳定。
相反自1990年以来渔船平均吨位有增加的一些迹象(图27),尽管尚不肯定这一增加是否为实际情况。也许是由于报告船只总吨位,而非注册总吨位的结果。 渔船大小衡量方法的这一变化使吨位估计数膨胀,因为以总吨位表示比以注册总吨位表示的船只大小估计数几乎总是更高。因此渔船“重新定级”产生的渔船吨位增加并不一定反映这些渔船捕捞能力的加强(见插文3)。
按照中国发展近海和远洋渔业的政策,中国有甲板渔船平均吨位增加了。实际上中国长度超过24米的渔船比例已从80年代末的大约1.5%增加到1996年的大约3%,这是世界平均数的三倍。中国捕鱼船总吨位大约600万总吨(1996年),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渔船队,其次是俄罗斯联邦的渔船队,吨位大约为300万总吨。
刺网船和延绳钓渔船占世界有甲板渔船数量的很大比例(图28)。拖网船往往船体较大,马力更大,在吨位方面占优势,占渔船队总吨的大约40%(图29)。
注册总吨位100吨以上的渔船大致相当一般全船长度超过24米的渔船。它们一般可在公海捕捞,但估计实际上至少其中一半从未在公海捕捞。劳埃德海事信息系统保持的数据库提供这一类别各条船只的详细资料。
1997年劳埃德数据库中的渔船数量为22668艘。数据库中实际没有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台湾省注册的渔船资料。就其它国家而言,劳埃德数据库包含了成员国向粮农组织报告的渔船数量的大约80%。
1996年中国大陆报告了15000艘这一类渔船。因此看来1997年这类渔船数很可能在4.3-4.5万艘之间。
18个国家有200多艘渔船(图30)。其中一半多为各类拖网船,大约10%为围网船,其余为钓鱼船和定置网渔船(图31)。
常识以为世界大型渔船的平均吨位和平均马力在增加。但对建造时长度超过24米的渔船队进行的分析并不支持上述假设(图32和33)。 实际上过去三年建造的渔船平均吨位小于30年的平均吨位(621注册总吨位)。关于制动马力,过去三年的平均数为1265制动马力,而30年的平均数为1151制动马力,仅增加9%。
1991年前劳埃德数据库记录的世界全船长度超过24米的渔船数量增加,此后数量减少(图34)。这可能说明了世界工业捕捞渔船的情况,但中国特别例外,同期内其渔船数量稳定增加。
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渔船船龄过长,造成数量日益增多的渔船不得不停止捕捞,因为它们没有获得适航证书,另一方面是建造速度放慢。
建造。正如第一部分“渔民和渔船的数量”(第14页)中所报告的,劳埃德数据库资料表明,注册总吨位100吨以上的渔船长期建造速度放慢。据报告1997年建造的仅有155艘船,不过这是一个初步数字,最终数量很可能大约为200艘。
关于新建造的船只,据报告1997年建造的155艘新渔船中50%以上来自四个国家-日本(28艘)、西班牙(23艘)、秘鲁(20艘)和智利(10艘)。值得指出,在这一时期内日本和西班牙的渔船减少了,这表明其积极的改建政策,包括替换现有的渔船队。为秘鲁和智利建造的新渔船主要是围网船。围网船、桁拖网船和虾拖网船占新建渔船的比例与其在现有渔船中数量相比非常之高。看来这表明预期这些渔业的经济活力高于或将高于其它渔业。
退役和丧失。根据粗略估计,可以说船龄不到20年的船只和从数据库中消失的船只丧失在海上,而船龄大于20年的船只如果不再列入则很可能已被拆卸。图35表明,将近30年船龄而拆卸的渔船往往从数据库中删除,不过数据库中仍有大约1266艘渔船是在1960年之前建造的。其中大部分很可能是木质船体,因为这些船与钢体船只相比更易于保持。从数据库中删除的船只-丧失在海上或被拆卸-占渔船总量的5%以上。
这说明,为了考虑丧失的渔船,预期总船龄大约为20年。打算保持稳定数量渔船的国家将必须每年平均替换渔船的5%。
有四个国家在劳埃德数据库中的渔船超过了1000艘:日本、大韩民国、西班牙和美国。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加在一起27也属于这一类(图36)。据认为最后两个时期大韩民国的渔船增加是因为以前自由注册挂旗的船改挂其国旗。
与这些渔船队的发展情况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捕捞国家的渔船数量增加。拉丁美洲的几个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摩洛哥和菲律宾的情况正是如此(图37)。在许多情况下增加的大部分均为从发达国家购买了旧船。
1997年欧洲若干国家拥有100-500艘注册总吨位高于100吨的渔船。许多欧洲国家的渔船大量减少,因为欧洲联盟执行退役政策(图38)。联合王国的渔船数也增加了,因为西班牙和荷兰的渔船在所谓的“配额调动”活动中改挂联合王国的国旗。
拉丁美洲主要捕捞国的渔船继续增加,墨西哥是主要例外(图39)。
自由注册挂旗的渔船或“随意挂旗”的渔船数量日益增加, 不过速度慢于90年代初期。虽然在巴拿马和洪都拉斯注册的渔船数量已经减少,但是伯利兹(1997年为158艘)、塞浦路斯(32艘)、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139艘)和瓦努阿图(35艘)注册的渔船继续增加。在1997年建造的渔船中仅有三艘列入自由注册。
今后全球注册总吨位100吨以上渔船规模将取决于退役、丧失和新建船只的速度。
退役和丧失。图40列出了劳埃德数据库中100吨以上现有渔船的船龄结构。例如1997年数据库中有11675艘船只船龄超过20年。可以预计其中多数在今后十年中将被拆卸,另有较少量船只将在海上丧失(每年大约200艘)。
建造。估计今后的船只建造速度更加困难。一方面当然是一种替代老的渔船的趋势,这种趋势将加强或削弱,将取决于投资者对有关渔业的状况和前景的看法。秘鲁渔船队历史说明了这一情况,渔船增加高峰时期(图42)与鱼,尤其是秘鲁…鱼的可供量(图42)和最近几年要替换船龄迅速老化的渔船的必要性有明显联系。
然而大型渔船是否会为大型渔船所替代?需要大型渔船吗?或是现有渔船仅是未定级前时代的遗留产物?显然在可预见的未来,总吨位100吨以上的渔船将进行公海金枪鱼渔业。同样在专属经济区内作业的中上层小鱼捕捞渔业至少将部分使用大型船只。远离加工设施的渔业将需要很大的渔船。
目前在非洲沿海作为远洋渔业进行作业的一些渔业也可以由非洲本土来进行,从而可用小渔船。在西非的一些地区,缺少港口设施,包括渔船服务的沿海基础设施,限制了采用半工业化渔船(这些渔船将大致为注册总吨位100吨上下)。因为建造港口设施和有关基础设施是一种旷日持久的过程,所以大型船只(即总吨位高于100吨的渔船)将继续使用一段时间。
因此,在许多渔业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渔业中-替代旧船的经济学产生的一种趋势是使用小型船只或继续购买二手大型船只。然而鉴于大型渔船船体材料所用木材的丧失和每年因拆卸至少丧失1800-2000艘钢体渔船28,注册总吨位超过100吨的二手渔船供应量将很小。
根据对现有的4.3-4.5万艘渔船的各种趋势(退役、丧失和建造)所作的推断,在十年时间里全球渔船数量将达到大约2.7万艘。这意味着将减少大约40%。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实际上渔船数很可能将降至2.7万与目前水平之间的某个数量。
1 主要作者:粮农组织渔业部J. M. Kapetsky。
2J. M. Kapetsky, 1998年《内陆渔业加强的地理学和制约因素》,载于:Petr,T(编)《内陆渔业加强》。粮农组织渔业技术文献第374号第37-64页,粮农组织罗马。
3A. B. Avakyan,和 V. B. Lakovleva,1998年,《全球水库状况:20世纪末状况》湖泊和水库:研究与管理第三集第45-52页。
4Collier, R. Webb 和 J. Schmidt,1996年,《水坝和江河,水坝下游影响初介》,美国地质调查通报第1126集,第949页。
5 Kapetsky op cit。
6 C. Vorosmarty, 等1997年,《大陆径流蓄水量和退化情况与世界大型水库系统》Ambio26(4)期:第210-219页。
7C.等1998年《世界小流域,生态价值与脆弱性》,美国华盛顿,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了望研究所联合出版物。
8世界养护/监测中心,1998年,《淡水生物多样性:全球初步评估》(仅为草稿),第99页。
9 粮农组织引进品种数据库
10 Horak,D,1995年,《美国渔业管理计划中使用的当地和非当地鱼类品种》,美国渔业协会专题讨论会15期:第60-67页。
11 Leidy,R.A.和P.B.Moyle,1998年《世界鱼类群落养护状况:概览》,载于Fiedler, P. L. 和 P. M. Kareiva(编)《养护生态学》第二版,第187-227页,纽约Chapman 和 Hall。
12粮农组织,1992年,大西洋渔业统计协调工作组,《游钓渔业》CWP-15/10第6页。
13 D. Coates. 1995年,《内陆捕捞业及其加强:状况、制约因素和粮食安全前景》向由日本政府和粮农组织于1995年12月4-9日在日本京都联合召开的关于渔业对粮食安全的可持续贡献的国际会议提交的文件。罗马粮农组织 C/FI/95/TECH/3,第82页。
14Hickley,P.和H.Tompkins(编),1998年,《游钓渔业:社会、经济和管理方面》第一章表1.1,第310页,联合王国牛津FishingNewsBooks。
15 BRIEFS, the newsletter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Fishery Research Biologists, Vo l26(5):5。
16粮农组织关于内陆捕捞的统计资料中所列鱼类品种或品种类别仅有大约100个。因此粮农组织产量统计资料中未列明多数品种,据报告内陆捕捞量中约45%为不明淡水鱼类,7%为不明淡水软体动物,6%为不明甲壳动物。
17Investment Centre Division, FAO/World Bank Cooperative Programm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Fisheries Department. 1998. Fisheries and aquatic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in the Amazon. Desk Study. Report No. 98/055 CP-RLC.2 Sepetember 1998. 55 pp。
18 Coates, op. Cit., footnote 13。
19 B. Bon. An overview of inland fishery enhancement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FAO. (in preparation)
20主要作者:A. Crispoldi, R. Grainger and A. Smith, Fisheries Department. FAO。
21 来源:国际劳工组织,各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民。
22 此处“农业”部门“为广义农业”,还包括渔业和林业。
23其收入的至少90%来自捕鱼/水产养殖的渔民为全时渔民。其收入的30-89%来自捕鱼/水产养殖的渔民为非全时渔民。读者应该明了,向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经常不符合有关规定。总的来说趋势比绝对数据更为可靠。偶尔为之的渔民/养鱼者加上为进一步说明其职业的渔民。
24见FAO,1997。Numbers of Fisheries. FAO Fisheries Circularno 929. Rome。
25 FAO. 1997. Les pêches en Méditrranée: eléments d'information sur le contexte halieutique et les enjeux économiques de leur aménagement. By C. Breuil. 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 927. Rome.
26有甲板渔船系指有固定的甲板结构可覆盖最深操作水线以上的整个船体的船只。
27加在一起为了与80年代的情况比较。
28 这一数字根据劳埃德各个船舶数据库所报告的船舶数推论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