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1、引言

1.1 背景

当今时代,面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世界很多国家政府非常关注农业领域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其中,发达国家的信息及网络技术已经进入普遍应用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高度关注并积极推进农村市场信息服务。

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加入WTO,农业和农村经济对信息服务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中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推进政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加强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中国农业部于2001年启动了“‘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2002年又发布了《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制订政策、贯彻落实上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一个覆盖全国省、市、县、大多数乡镇,并联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建立。各地还注意发挥各级新闻媒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及互联网的作用,建设农村信息员队伍,积极延伸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加大农村市场信息的传播力度,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信息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受到农民的欢迎。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的实践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关注。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改进工作,向中国大陆其它地区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推广成功的信息服务模式,受粮农组织委托,农业部信息中心于2003年1月份成立调研小组,进行了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

调研小组经过半年多的调研方案设计、基础数据调查、深入基层实地考察(于2003年3月至4月期间,赴浙江省缙云县、兰溪市,安徽省舒城县、芜湖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吉林省扶余县共四省区的六个县市),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经汇总分析、综合研究、专家研讨,最终形成了综合研究报告一份、典型案例报告六份。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对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典型案例的调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了解中国农村信息服务现状

通过对样本地区农村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包括人员、软件、硬件、网络联接情况),信息服务经费来源及开支,信息内容开发,信息服务方式,信息服务产生的实际效果,农民对信息服务需求等方面的调查,对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开展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总结成功的信息服务模式

在掌握各典型案例信息服务工作历史、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不同经济发达水平、不同农业区信息服务的不同模式。

(3)为其他地区信息服务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归纳出不同信息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分析这些模式成功的重要原因,提炼出各种模式的特点,比较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采用各种模式时应注意的关键问题,使中国大陆其他地区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能够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参照应用,更好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工作。

1.3 研究方法

本调研项目在研究方法上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于研究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方面,专业面宽,研究难度大。因此,在研究力量的组织上,采取了中央、省、市、县(区)、乡(镇)、村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专家、政府官员和基层信息服务工作人员以及农村企业、农民共同参与的调研方法,保证了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研究成果的质量。
在确定调研的样本地区时,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的经济发达程度。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从东部到中部、西部呈现出发达、中、相对落后的格局。(2)不同的农业主导产品生产区域。东南部地区农业生产以蔬菜、水果、茶、蚕等经济作物、渔业为主;东北地区是粮食主产区;中部地区是粮、棉、油主产区;西部地区农业生产以水果、畜牧业、特色产业为主。(3)相对成功的信息服务工作。(4)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式。综合上述因素,本次调研在东南部地区选择了浙江省的缙云县、兰溪市;东北地区选择了吉林省的扶余县;中部地区选择了安徽省的芜湖县、舒城县;西部地区选择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利通区(图一)。

图一 调研地区示意图

在数据及资料的收集方面,采取静态收集与动态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实地调研之前,通过Internet、报纸、刊物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中国以及样本地区的相关资料。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小组走访了当地一些县级行政部门和服务机构、乡镇、村、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与政府官员、信息服务人员、信息服务用户、非用户等多种主体进行了多次讨论、座谈。研究小组还对近300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图二),了解不同地区农民享受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其需求等(详细情况见附件)。实地调研结束后,在报告撰写过程中,对有些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有疑问的数据、需要补充的材料,又通过长途电话、Email的方式,与所调研的地区联系,进行了补充调查,获得更准确、更详细的信息和资料。

图二 调研组在舒城县羊山村开展农民问卷调查

在研究报告的写作方面,采取横向对比分析和纵向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各样本地区信息服务工作历史、现状的深入了解,总结出一些共同的规律,归纳出几种信息服务模式,分析这些服务模式成功的原因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实施各种模 式所应注意的关键问题,以便其他地区在参照应用时少走弯路,更快地取得实际效果。

2、调查结果

2.1 调查地区概况

所调查的浙江省缙云县、兰溪市农业生产以蔬菜、水果、茶等经济作物以及蚕、渔业为主;安徽省芜湖县、舒城县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棉花、油菜等为主;吉林省扶余县是国家首批确定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宁夏利通区农业生产以奶牛养殖、水稻、玉米、小麦等为主。

从所选择的几个地区人口结构来看,除利通区农业人口占该区总人口的66%外,其他几个县(市、区)农业人口都占本县(市、区)总人口的85%以上。见表1。

表1 调研地区人口及农业人口数

县市 人口(万人) 农业人口(万人)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缙云县 43 39.76 92%
兰溪市 66 56 85%
芜湖县 54 47.6 88%
舒城县 98 86 88%
扶余县 75 68 91%
利通区 30.3 20 66%

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这几个地区并不发达,缙云县和兰溪市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939元和3800元,均低于浙江省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4940元;芜湖县和扶余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全国平均线,舒城县是全国贫困县;西部地区在中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2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17元,但由于所调查的利通区位于宁夏平原中部,灌溉条件好,是历史悠久的高产优质农业区,也是宁夏的经济核心区,农民收入相对较高,为3124元。详见表2a、表2b。

表2a 调研省(自治区)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浙江省4940
吉林省 2361
安徽省 2118
宁夏回族自治区1917
中国平均2476

表2b 调研县(市、区)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缙云县2939
兰溪市 3800
芜湖县 2790
舒城县1780
扶余县2600
利通区3124

从农民家庭信息设备拥有情况看,普及率最高的是电视机,几个地区都达到80%以上;其次,是家庭固定电话,普及率均达到20%以上。农户计算机拥有率很低,最高的兰溪市仅为0.5%(见表3 )(注:利通区尚未做过普查,不能提供数据;该部分数据均由各县(市)信息中心提供,仅供参考)。

表3 调研县(市、区)农民家庭信息设备拥有率

县市 电视机 电话机 手机 计算机
缙云县 90% 40% 3% 0.2%
兰溪市 98% 38.5% 91% 0.5%
芜湖县 100% 51% 16% 0.14%
舒城县 95% 50% 30% 很少
扶余县 80% 20% 3% 0.1%

从几个地区所调查的农民的文化程度看,七成多的农民都是初中及以下水平。其中兰溪市所调查农民的知识构成相对较高,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占58.8%。见表4。

表4 被调查农民的文化程度

项目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大专及以上
缙云县 6.3 68.8 25 0
兰溪市 5.9 35.3 58.8 0
舒城县 33.3 40 26.7 0
芜湖县 5.1 59 33.3 2.6
扶余县 12.9 52.9 27.1 8.2
利通区 12.2 77 10.8 0
平均 12 60 25 3

2.2 农村信息服务的三种模式

从所调查的六个地区的信息服务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模式的信息服务网络:

·服务站模式

服务站模式是指,依托县农业部门成立了县级信息服务中心(见图三);依托乡镇农村经济管理站(简称农经站)、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简称农技站)、乡镇文化站等成立了乡镇级信息服务站(见图四);在某一种或某一类农产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且对信息有较强需求的村,依托村委会、种养加销经营大户成立了村级信息服务点,同时,也依托一些农民专业协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等能为农民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或企业单位建立了信息服务点,即建成较完善的县、乡镇、村三级信息服务组织。

图三 缙云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

图四 缙云县新建镇农技服务部

由于乡镇、村信息服务站、点广泛分布在农村,离农民的物理距离较近,通过他们多种方式地为农民提供服务,有利于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基本上都达到了中国农业部要求的“五个一”标准[2]。服务站模式在缙云、芜湖、舒城三个县很典型(详见附件)。

服务站模式信息流如图五所示:★代表双向信息流

图五 服务站模式信息流程图

实施要点:
一是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缙云县是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属于扶贫对象,舒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由于这些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把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作为头号工程来抓,成立领导小组,下发文件,并给予了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才使得三级服务网络迅速、批次建成并运转。

二是政府资金投入作保障。服务站模式运作较成功的地方财政对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组织的建设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资金扶持。为使信息服务工作低成本运行,缙云县政府还协调县电信局出台了多项网络建设和运行收费的优惠政策。

三是相关部门人才资源整合,发挥综合优势。由于农村生产领域很广,农民的需求也涉及种养加销、农林水等方方面面,一个部门提供的服务是很难满足这种多样化需求的,因此,要协调、整合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人才资源,共同做好服务。如缙云县成立的专家咨询组成员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水利等方面的专家,并建立了规章制度,以使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市场信息、计算机技术、农业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由县信息中心与相关部门联办,发挥了资源整合的优势。

·农民之家模式

农民之家是由兰溪市农业局牵头,林业局、水利局合办的为农民提供服务的载体和平台。服务场所设在市区繁华的商业地段,租用了450平方米的店面,内设14个专业销售柜台、1个专家咨询台和1个农产品展示交易区。销售柜台主要经营农产品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见图六、图七)。农民前来购买农用生产资料的同时,销售人员会传授其正确的使用方法,还免费发放一些相关技术资料。农民有什么技术方面的疑问,或者想了解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也可到大厅内的专家咨询台寻求帮助。

图六 兰溪市农民之家大厅

图七 兰溪市农民之家种子销售柜台

农民之家设立的“敞开式、集农技咨询、农技推广、信息服务、经营功能于一体的农技服务场所”的做法成为其信息服务的亮点和国内各地参观学习的典型。这种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信息服务相结合的全天候、“一站式”服务模式,通过全方位、平等的交流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农民之家的信息流如图八所示。★代表双向信息流

实施要点:
一是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和适当的政策、资金支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初期,政府的引导性资金投入仍然十分必要。而在信息服务运行过程中,考虑到经营农业物资的微利性,兰溪市政府继续给予了资助。农民之家经营场所每年8万元租金完全是市政府的支持。
二是服务场所的选址和门面设计及内部陈列。要选择在客流量大、交通便利、最好附近有停车场的地段设立经营和服务场所,便于农民前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寻求信息服务。服务场所的门面要敞亮,给客户一种很开放、空间大、容易进入的感觉。如兰溪市农民之家全部采用玻璃窗做服务门面,人们从街道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厅内的陈设。服务场所内部陈列要井然有序,客户进入后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找到自己所需的产品、咨询所感兴趣的问题(见图八)。

三是农林水等相关部门人力资源整合,协同工作,共同做好服务。农民之家成立的专家咨询组成员既包括农业局的专家,也包括林业局、水利局的专家,并用规章制度加以约束,以保证服务效果。

图八 农民之家模式信息流程图

图九 兰溪市农民之家外观

·协会模式

协会模式是指,在某一类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大、对信息有较强需求的县、乡、村,由农民中的一些种养大户或能人把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组织起来,在其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农民自主管理的专业协会,由协会为会员农户提供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信息服务。有的协会还统一为会员农户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销售农产品。协会模式在吉林省的扶余县很典型,该县成立了优质水稻协会、波尔山羊协会等(见图十、图十一)。

图十 扶余县信息中心

图十一 扶余县陶赖昭优质稻米专业协会

协会服务网络信息流如图十二所示: 代表双向信息流

图十二 协会模式信息流程图

实施要点
一是农民的生产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对建立协会组织并接受市场信息、技术、营销等社会化服务有比较强烈的愿望。同时要有能够热心为他人服务、本身还有一定的生产或经营经验、具有相应科学技术水平的农民作为协会组织者。

二是政府对建立协会组织要给予政策环境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使社会舆论有利于引导协会成立和顺利合法地开展协会的活动。

三是协会应该有经营项目,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扶余县信息协会没有向会员农民收取会费,也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而且,为农民提供的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完全免费,日常发生的费用均从协会提供的生产物资配送收入中开支。而在中国广大农村,由于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很多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并不实行向会员收取会费的做法。即使有些协会收取会费,金额也很少,不足以抵补搞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因此,只有协会自身取得一定经济收入,才能平衡服务费用支出。

2.3 三种信息服务模式比较

·服务用户

农民之家模式的服务用户最广泛,不仅包括创办地区内的农民、企业、农民专业协会,也包括创办地区之外的广大农村生产经营者。换言之,农民之家的服务是敞开的,无地域限制的。

服务站模式的运行由于受到当地政府的财力支持,其服务用户一般只包括本辖区内的农村各种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农户或企业等。
上述两种模式服务用户的信息需求比较分散和多样化。

协会模式的服务用户比较单一且专业性更强,即协会只面向生产同类农产品、并且已加入该协会的农户群。协会模式在重视开发、整合信息服务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信息服务的规模效益。扶余县县、乡农技干部直接深入农村,领导和组织农民成立专业生产协会,更直接、更快捷、更有针对性地为会员农户提供服务。

·服务内容

服务站模式一般只给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信息内容涉及农村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市场信息、产品供求、政策信息等。有些服务站利用自身的技术或办公场所条件,也提供一些种子、农药、化肥等销售服务。协会模式一般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信息内容主要集中在会员农户所生产的某类农产品的技术和市场信息方面,同时也组织一些统一购买生产资料、销售产品的工作。

在农民之家服务场所内,农民不仅可以得到涉及农村生产经营方方面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同时也可以购买所需要的农用生产资料。

·行为主体

服务站体系、农民之家的组建、运行、发展和各项投入、管理的主体是强有力的政府农业行政部门,而协会则更多地由农民自主管理、运行和发展。服务站模式和农民之家模式都成立了来自农业局、林业局等涉农行政部门的专家咨询组,技术力量较强,比协会组织更具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充分发挥了政府各级农业技术人才资源的作用。而各专业协会由于专门研究和开发某一类产品的市场,他们对这一产品的市场了解程度就更深,掌握的信息也更全面。因此,协会模式比前两种模式更具有开发市场的优势。

·资金来源

服务站模式、农民之家模式更多地依靠财政支持,更具有资金优势。而协会模式则更多的是通过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物资取得经济利润来开支。

·地域分布

服务站和协会基本上就分布在广大农村,离农民的物理距离较近,农民寻求帮助比较方便。农民之家设在市区,离农民的物理距离相对较远,生产经营中碰到一些小问题,到市区不是很方便。

·服务成本

服务站体系、农民之家的组建和运行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政府资金的支持,运作成本相对较高。而协会由于是农民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运作成本相对较低。但正是由于服务站模式、农民之家模式有比较稳定的政府资金支持,能够组织一些较大规模的信息服务活动,如请专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等。协会开展这类活动的能力则较弱。

从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和未来几年内,农村信息服务中政府行为更加突出一些。再过十年左右,随着农民“自我组织”意识的提高,农村中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大量中介组织的不断涌现以及其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村信息服务将主要依靠协会等中介组织进行,农民将更多地依赖中介组织获取信息,政府则转型为政策引导、行业立法和行政监管。

表5 三种信息服务模式特点比较

特点服务站模式 农民之家模式 协会模式
地理位置广泛分布在农村地区,离农民较近 设在市(镇)区,离农民较远 分布在农村地区,离农民较近
用户 创办地区的农民、专业协会以及农业企业 创办地区内、外的所有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企业等 协会内部成员
服务内容 提供涉及农村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市场行情、产品供求、政策法规等信息咨询服务。有些服务站也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销售服务 不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也提供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服务 一般只提供会员农户所生产的某类农产品的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有些也组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销售产品的服务
组织者政府农业部门,有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咨询组 政府农业部门,有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咨询组 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
经费来源有较稳定的财政资金支持,能够开展较大规模的信息服务活动 有较稳定的财政资金支持,能够开展较大规模的信息服务活动 通过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物资取得经济利润来开支,较低的运行成本,服务提供能力相对较弱
优势发挥了各级农业及相关部门人才资源及其他基础设备的优势 发挥了各级农业及相关部门人才资源及其他基础设备的优势 对某一类(种)农产品生产技术及市场信息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开发市场有优势

2.4信息采集、分析、加工

各级信息服务机构采集信息一般有以下几个途径:

·依托互联网的各类相关专业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林业信息网、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安徽农网、浙江农网等。从这些网站下载对当地农业生产有用的市场信息、种植养殖技术信息等。

·订阅报纸、杂志。如缙云县壶镇信息服务站专门订了农民日报、中国茶叶、花卉、果树实用技术等报刊杂志16份(见图十三)。

·县级信息中心要求各乡镇、村信息服务站、点及时上报本地经济动态、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市场问题等。

·来自各农业专业部门。缙云县农业局对其各业务科室如县粮油站、县特产站、畜牧兽医站、植保站、种子公司等制定了信息上报 的任务,并在年终进行考核,与其奖励挂钩。

由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三级信息服务网络,服务站模式一般比其他两种模式更有优势采取上述后两种方式。

·市场信息固定采集点。宁夏利通区信息中心自1999年9月起,选择了本区内东郊、西湖、西市场3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固定信息采集点,对蔬菜、肉类、水果、粮食的批发价格进行采集,并绘制价格走势图。

·通过各种科技培训、讲座、会议以及外出考察等途径收集信息。

图十三 缙云县壶镇信息站订阅的报纸

在了解、收集农民的信息需求方面,通常有以下几种渠道:

·通过农户电话咨询或来人咨询;

·信息服务人员或各级农业工作者经常深入乡镇、村、农户调查,根据农民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

·通过向农户发放信息服务卡或信息需求卡。如安徽省芜湖县三元镇信息所印制了《农网信息服务卡》发放到群众手中,农户将自己需要的信息填卡上交;

·县信息中心规定乡镇、村信息服务站、点及信息员每个月都要收集农民需求的一定数量信息。这种方法一般只有服务站模式有条件采用。

对采集到的信息,均进行鉴别、筛选、综合、加工、专家分析等工作,再予以发布。芜湖县每月举办1-2次农产品行情分析会,并在各村的村务公开栏、村活动室宣传栏进行发布。

2.5信息管理和传送

尽管存在三种不同的服务组织模式,但各种模式在提供信息服务的手段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均采取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技术与人工相结合等多种服务方式,充分发挥现有各种资源的综合优势。

·坐堂解答(咨询接待处)

一般各地区县级信息服务中心、乡镇信息服务站或农民之家之类的服务机构,都有专人值班,接待前来咨询的农民,并免费解答其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见图十四)。信息服务机构的位置也大都设在人流多、车辆过往方便的地段,便于农民上门咨询。

图十四 缙云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咨询台

·热线电话

在农户信息通讯设备中,电话的拥有率比较高,本次调查的几个市县中,农户家庭电话拥有率最低的扶余县为20%,最高的芜湖县达到51%,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农户电话拥有率更高,如舒城县龙河镇达80%。通过电话咨询为农民提供服务是各地普遍采用的服务方式。缙云县县、乡镇、村三级信息服务站均设有热线电话,为方便群众记忆,号码后三位尽量安排“110”。有的乡镇甚至将已安装到农户家中后三位是“110”的电话号码调换到乡镇服务站,便于农民使用。热线电话专人接听,受理咨询,能当时解答的,即给予解答,不能当时解答的,工作人员将咨询内容记录下来,请咨询组的有关专家解答,并及时回复咨询者(见图十五,注:各级信息服务机构一般对每一次咨询都做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咨询的时间、咨询者的姓名、电话,咨询的具体问题,答复者的姓名、答复时间、答复的具体内容等,以便日后有农民咨询同样的问题时查阅)。

·语音服务系统

一些有条件的信息机构开发了农业专家智能语音系统,将农业科技信息数字化,并实现了对农户咨询电话的自动语音应答、自动语音查询功能。兰溪市、扶余县等地方设置了电话语音服务系统。

·与电视台合作,开办农业专栏节目

农村电视机的普及率相对较高,调查的几个地区农民家庭电视机拥有率均在80%以上。很多地方信息服务部门与电视台合作,开办了农业节目,扩大了信息服务的覆盖面。扶余县开辟了电视专栏节目《扶余乡村》,由县信息中心提供主要内容,设“科技园”、“信息窗”、“致富经”等栏目,每周播出一期,重播四次,播放时间一般安排在中午、晚饭后农民在家休息的时间段内。

图十五 利通区农业110咨询记录

·与报刊合作,开辟农业信息专栏

报刊是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一些信息服务机构积极与报刊发行部门合作,扩大信息传播面。舒城县的《舒城报》每周2期,每期农业专版由县农委提供内容,主要发布种子、执法、技术、市场分析、价格等信息。兰溪市农民之家与《兰溪日报》合作,在该报开辟了《田野风》农业专版,每周四刊出,在第二版(经济版)安排一个整版,每期印刷1.5万份。

·自办刊物、简报、明白纸等

有资金实力的信息服务机构自己创办了定期、不定期信息刊物、简报。如缙云县壶镇信息服务站编发月刊《农信传递》(见图十六)。不定期刊物一般根据农时农事出刊,舒城县龙河镇创办的不定期刊物《龙河农技》,对当年12月中旬阴雨天气情况下如何做好田间管理提出4项技术意见:迅速开展清沟排水、适时追施腊肥、加强蚜虫防治、化学除草。一些农村信息服务组织还将技术、政策等实用性、需要农民了解的信息,简明扼要地印在单页的纸张上,发送到农民手中,方便农民了解,农民称之为“明白纸”。

图十六 缙云县壶镇信息站自办刊物

·信息簿、乡村黑板报、宣传栏

有些信息服务组织将各类农产品技术和市场信息分门别类地整理到信息簿内,内容来自于报刊、互联网等,有复印件,也有打印件,置于显著位置,方便农民前来查询(见图十七、图十八、图十九)。

图十七 缙云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簿

图十八 缙云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簿内容

图十九 芜湖县横岗镇信息站信息宣传栏

很多地方在乡镇沿街、人流多的场所、乡镇政府门前、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店门前、村里交通要道路口等显著位置都设有黑板报、宣传栏。信息服务站及时将市场、技术、品种以及政策等信息公布,供农民参考。有的是板书(见图二十、图二一),有的是打印纸贴上去。

随着生产季节,种植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做好田间管理,养殖应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做好疫病防治等农业技术知识都及时公布出来,农民很方便地就能了解到这些信息。

图二十 舒城县龙河镇信息站黑板报

图二一 芜湖县三元镇信息公告栏

·有线广播

有些乡镇、村还定期通过广播向农民发布农业气象、病虫害等农情预报信息。舒城县幸福村把从互联网、报刊等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再通过村里的有线广播传报给农民,这种方式成本较低,覆盖面较广(见图二二)。

图二二 舒城县幸福村有线广播站

·电子信息显示屏、触摸屏、互联网

经济条件较好的信息服务组织购置了电子信息显示屏,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政策信息等(见图二三)。

图二三 兰溪市农民之家电子屏幕显示农产品价格

有的购置了触摸屏,联通互联网,农民可前来自行查询需要的信息(见图二四)。

图二四 扶余农民使用触摸屏

调查的六个县(市、区)都开通了当地的农业信息网站,对外发布本地农村经济动态、农产品供求等信息。同时也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省农业信息网等相关网站发布本地农产品供应信息或求购信息,或者从相关网站下载对当地农业生产有用的指导性信息,经分析、整理,及时并免费提供给农民。

·科技下乡、培训、讲座、现场指导

科技下乡、信息赶集活动是很多地方经常举办的、也是农民非常欢迎的信息服务活动。一般是由县农业局及其他涉农部门共同组织,带着农业技术印刷资料、书籍、VCD等,来到乡镇,在过往行人多的镇政府门前或集市上摆出桌椅和资料,免费发放给有需求的农户,或者当场解答农民的疑问(见图二五)。

为提高乡村信息服务人员以及农民的科技、信息素质,各级信息服务机构会不定期地开展专题讲座、农业专业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农业技术专家还要根据农时季节,农作物、畜禽业的生长周期,深入到田间地头、养殖场等为农民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由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技术人员不仅要把难懂的专业术语换成当地农民的俗话来反复讲解,还必须不断示范给农民看,使农民能听得懂、会操作。

图二五 芜湖县花桥镇信息赶集活动

2.6信息服务经费来源及开支

在中国大陆,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被当作公益性事业,因此,各地对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均是无偿的。至于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资金和日常运行经费,在市县、乡镇、村及协会等不同层次的机构,来源是不同的。

·县级信息中心经费来源及开支

县级信息中心建设及运行经费来源以本级财政常规预算为主,也有上级部门的一次性资助,同时,有些县还会得到其他部门不同形式的支持。

缙云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建设资金共18.5万元,由县财政解决10万元,县农业局承担8.5万元。日常运行经费年6.3万元,在农业局办公经费中列支。缙云县电信局出台了网络建设和运行收费的优惠政策。如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上网免费;乡镇信息服务站上网包干每月100元,村信息点第一年免费1500小时,第二年半价收取,第三年优惠30%。由于2002年是实行村级优惠的第一年,以后县农业局还将继续争取电信的优惠。

·乡镇级信息服务站经费来源及开支

多数乡镇级信息站经费来源于本级财政常规预算,少数信息站自筹经费,具体情况如下:
> 乡镇信息站最初的建设资金,即设备购置费用由县、乡镇财政负担,有些地区还有再上一级财政支持;
> 多数乡镇信息站日常的服务经费完全来源于乡镇财政;
> 有少数乡镇信息站运行经费是自筹,即通过所属农技站的生产资料经营产生经济收入来开支(见图二六);或者是从农技站出租房屋的收入来开支。

图二六 舒城县龙河镇种子门市部

芜湖县乡镇信息服务站最初建设资金为市、县、乡镇财政各出三分之一,每个乡镇共投入9000元购置设备。日常运行经费均由乡镇财政承担。如横岗镇信息服务经费来源于镇政府投入,年投入5-6万元。其中对农民的信息培训费1.2万;资料费1.4万;市场调研、咨询费0.6万;上网、电话费及维护费1.8万;其它费用0.5万。

调查的兰溪市女埠镇信息服站和缙云县新建镇信息服务站都属于自筹经费单位。兰溪市女埠镇信息服务站是该镇农技站的一个工作部门,该农技站有经营项目,即销售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信息站服务经费也主要来源于这种经营收入,年投入约2.5万元左右。新建镇信息站也建在该镇农技站,信息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如电话费、免费发放给农民的资料费等是依靠该农技站的几间店面出租收入来开支。

·村级信息服务点及协会信息服务经费来源及开支

村级信息服务点建设和运行经费一般是自筹,有时,也有少量政府补助。具体情况如下:
> 由于很多村级信息服务点的承建主体都是农民、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因此,信息服务设备购置和日常运行经费都是农民(企业、协会)自已负担;
> 村级信息服务点设在村委会的,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开支;
> 县、乡镇政府会以不同的名义给予一定奖励资助。

如缙云县在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点的初期,县财政给每个点补助了1500元,有的乡镇政府也提供资助。有些地区政府会给予一些奖励性资金支持。如安徽省芜湖县将服务工作搞得好的村级信息员推荐为县“酵母工程”[3]示范户,可获得2500—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扶余县信息协会无专项财政拨款,也不采取国际通行的向会员农户收取会费的做法。服务经费来自于为农民提供农用物资的微薄利润,仅有的设备就是一部电话。

芜湖县农民专业协会的信息服务费用从协会会费中支付。县政府、县农委对协会工作效果好的进行先进评比,全县2002年评出12个,奖励每个协会5000元。

总体来看,不管是财政支持的,还是自筹的,都感觉经费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

3、农村信息服务效果

几年来,以中国各级政府为主体积极推进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农民普遍认为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大大加强

中国农村信息服务的人工组织和物理网络正在全面建设过程中。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制订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宣传、培训,积极推进网络延伸和队伍建设,使全国整体上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大大加强。各种信息传递到农民以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途径越来越多、信息服务手段更加方便快捷。尤其是在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农民得到信息相对更容易。如舒城、芜湖、缙云三个县调查的74户农民中有80%以上在问卷中表示能比较容易地从各种渠道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基层信息服务工作人员以至农民对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水平以及收集、加工、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正在提高。如村级信息服务点的信息员都是农民,但他们也能操作计算机,并从互联网查询、下载所需要的信息,或者发布本地农产品的供应信息。农民普遍认为,农村信息服务是政府为他们办的大实事,“现在种田有人帮了。”

·信息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效率提高

为农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重要内容,使政府管理和服务实现了从过去主要抓农业生产向为农村生产经营者提供市场信息,引导经营者科学决策的重大转变。信息服务的开展对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信息服务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各地信息服务网络在为农民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产销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各级信息服务组织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促进供需衔接,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难卖、贱卖问题。“森帅竹业”是缙云县一家专门生产开发竹制系列产品的私营企业,尽管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但囿于市场信息的闭塞,其开发的产品一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2002年通过农技110上网发布“竹制系列产品”的供应信息后,香港、美国等地客商纷纷来电洽谈“竹鞋、竹椅”业务,标有“森帅制造”的竹制产品不断飘洋过海,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缙云县三级农技110开通以来,组织了75个特色农产品上网发布市场供应信息,占全县特色农产品的90%以上,网上销售额占同期农产品销售额的20%。

除了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外,信息服务机构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农产品市场趋势信息,引导农民适时销售,减少了损失,增加了收入。2002年春节前,扶余县信息中心从中国农业信息网下载了“玉米价格春节之后有上扬趋势”的信息,经过整理、分析,在县电视台《扶余乡村》节目中播出,引导农民合理卖粮。玉米价格从春节前的0.54元/公斤上涨到春节后的0.86元/公斤,农民因此而得到了实惠。

> 引导农民生产市场前景好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各地加强市场信息的服务,引导农民生产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促进了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2002年11月芜湖县从网上查询到“上海从当年开始建设“城市森林”的计划,到2020年绿化率将从10.4%提高到30%以上,绿化面积将达到2300平方公里,绿化的苗木60%将从外省购进”的信息后,迅速组织团队到上海进一步考察,帮助本县的苗木公司、营销大户与上海市绿化公司对接;县委县政府还据此做出把苗木花卉作为该县农业第一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的决定,计划到2006年全县要发展苗木花卉6700公顷以上。

> 扩大本地区及其产品影响,促进招商引资

通过国际互联网宣传,提高了各个地区及其产品的知名度,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促进了当地资源与社会资金的有效衔接,给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扶余县三年来通过互联网招商引资达2.3亿元,其中该县与日本华源株式会社合作的“人工种植羊草(Chinese Wild Rye)”项目一项就协议引资2亿元。

·加快技术推广步伐,提高了为农服务水平

各级信息服务机构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从科技报刊、互联网等广泛收集各种科技信息,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和印发资料、现场指导、培训等多种形式,及时提供给广大农村生产者。通过实时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加速了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农技推广与实际需要衔接不紧密的问题,提高了农技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兰溪市“农民之家”坚持物资与信息服务相结合,除向农民提供实用技术信息外,把适宜在本市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等提供给农民群众。三年来,共引进销售新品种、新药品243个,良种9.51万公斤,对兰溪农业生产多样化和提高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广大农民咨询面较广,涉及内容多,对农技推广人员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增强了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紧迫感,他们主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市场信息,拓宽知识面,钻研新业务,从而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水平。

·农民信息意识、科技意识增强

经过几年来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农民对信息的重要性逐步有了深刻的认识,由被动接受信息服务到主动寻求信息,传统的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更加关注,主动上门寻找新品种、新技术的农民多了。

芜湖县上网发布的对农产品的供应和需求信息95%以上是农民自己主动提出的,而在过去,碰到产品卖难等问题,农民往往是消极等待。该县清水镇清水村是个苗木专业村,村里自己投资2万多元建起了村级信息服务点,为农民免费提供信息服务。2002年11月,该村一位苗农因绿化业务需要,在村信息点发布求购500棵马褂木的信息,几小时后江苏新河镇的一个苗圃场就来电联系,最后以低于市场价2元/棵成交,同时还为自己种植的高杆冬青找到出路。苗农高兴地说:“真没想到信息来得这么灵光,多亏有网络给我牵线,下次我还要通过网络做更大的树苗生意。”

4、制约因素

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农村信息服务的开展存在着如下问题:

4.1信息需求方面

·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目前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在当地企业务工,有的外出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妇女,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从几个地区调查情况看,除兰溪市农民高中文化程度人数比重较大外,其他几个县区70%左右的农民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下。农民市场意识、信息意识相对薄弱,接受信息和技术服务的基础也较差,不适应信息技术、农业种养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许多农民仍就生产谈生产,对新形势下信息的作用认识不足或无可奈何,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能力较差。

·农户贫困,对信息工具的投入较少

整体来看,中国农民还是比较贫困,200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476元,调查的几个地区农民平均收入最高的兰溪市3800元,最低的舒城县只有1780元。而信息化所需的硬件计算机(奔Ⅲ)一般投资大约在3000——4000元之间,相当于一位农民一年收入的1.5倍。此外,通过电话线上网的,按每天上网1小时计,要缴纳信息费、电话费等,每月费用约12元,一年就是1400多元。因此,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输媒体,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成本还是太高。农民收入不高,对通讯设施、信息方面的投入自然就很少,几类信息接收工具中,除电视的拥有率较高,六个市县达到80%以上外,电话的普及率还不到50%,有计算机的更是稀少。设备的缺乏,客观上制约了农民对于现有信息服务资源的充分利用。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较小,信息需求散杂

在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龙头企业、种养加大户以及专业协会带动作用明显的地区,农民普遍感觉得到信息相对容易,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取得的效益也比较明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乡村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主导产品不突出,农民个体生产经营规模小,对信息的需求五花八门,小、散、乱、杂,使得信息服务陷入低层次、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结果就是,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投入不少,而信息应用的效益却不高。

4.2信息供给方面

·农村信息服务人才缺乏

农村信息服务人才缺乏,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还需加强。首先从数量上,信息工作人员与所需服务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相比,基本上是1人对数千人的比例,利通区甚至达到1人对万人的比例,显然是极度缺乏的;其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种养品种向精、细、杂方向发展,对农业技术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而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知识已显陈旧、过时,难以适应新的、复杂的需求;第三,农村信息服务人员不仅要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懂得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精通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等。目前,农村这类复合型的人才十分匮乏,尤其是乡镇、村更为明显,在这一层次上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很难保证其在信息服务上投入全部精力。

·信息内容缺乏,信息质量不高

信息内容缺乏突出表现在市场类信息内容方面。技术类的问题一般有现成的答案和信息,比较容易回答,可以根据经验,或者直接从报、刊、互联网等渠道收集到。市场类的问题比较复杂,难以收集到较为全面、准确的信息,而且不只简单收集信息,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分析,其加工分析对服务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如吉林扶余县农民张学军说:“我就想了解全国绿豆都分布在哪里,有多少面积,有什么品种,受没受灾?”县信息中心难以收集到较为详细的资料。从各种渠道得到的市场行情分析信息中,对过去、现在的形势分析的多,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信息就很少,难以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地生产决策。

信息内容缺乏的同时,也存在信息质量不高,时效性差、不准确、不全面的问题。由于农民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导致上当受损的事常有发生。安徽省龙河镇农民李书海从科技类型报刊、中央七套农业节目了解到关于养蝎子致富的信息后,就引进并养殖蝎子,结果卖不出去,承诺高价回收的种蝎销售者不能兑现。该镇梅岭村一位农民养蝎,繁殖成功后又卖不出去,损失引种、养殖费用几千元。农民反映,有些媒体报道的信息很多是过时的信息。

·基层信息服务能力不平衡

目前,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发展并不平衡。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网络延伸不到位的问题在有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仅从调查结果来看,利通68.9%、兰溪64.7%、扶余39%的农民表示不容易得到想要的信息,座谈中有农民反映,已经建立的县市级信息中心位于市区或县城,离农村十几公里甚至更远,农民专程跑来咨询还是不方便,而通过电话和计算机远程解决问题是有限的,许多问题甚至难以解决。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提供的信息服务基本上是一对多的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进一步延伸信息服务的组织网络,扩大信息服务面,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十分必要。已经建立乡镇、村级信息服务组织的地区,也面临着进一步发挥作用、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问题。

·资金缺乏

各地普遍反映,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制约比较明显。信息服务必须依托现代通讯手段和硬件设施,但由于经费短缺,不能配备足够的先进硬件设施,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手段比较落后,信息服务工作水平仍处于低端。经费短缺的问题在乡镇级、村级信息服务站更是突出。如兰溪市女埠镇虽然建立了信息服务站,但目前还没有配备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对收集和发布信息都造成较大困难。而有设备的机构普遍反映,设备陈旧,运行速度慢,影响工作效率。目前的经费只能维持日常运转,还谈不上事业的发展。扶余县、利通区信息服务机构都感觉经费压力很大,需要负责人四处筹措,今后的经费也还没有落实,他们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能有现在的成绩已是相当不易。

5、关键问题及结论

从调查的几个地区的实践探索,可以总结出,要搞好信息服务,必须要有政策支持,并且采取正确的工作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内容等,而这些也正是本研究中提到的三种信息服务模式成功的原因。

5.1政策要点

·制定支持政策

要提高对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并出台支持政策。通过调查发现,信息服务工作搞得好坏,不完全取决于当地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的认识、重视和支持。在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由于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有较高的认识,出台政策、采取措施促进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其信息服务工作也很有成效。缙云、芜湖、舒城三个县的经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如缙云县成立了由县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县政府一名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农业、电信等十四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门下发了政府文件(2001年9月25日县委办、政府办下发了14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技110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2002年7月24 日两办又下发138号文件“关于认真抓好村级农技110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的通知”)。

为保证信息服务低成本运行,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并出台政策,对农业系统租用网络通道费用、乡村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民的上网费给予适当减免;对农业信息的传播、发布,各宣传媒体应提供无偿支持;对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实体给予符合WTO政策的补贴和税收方面的优惠。

·列入公共支出

面向农村、农民的信息服务本质上是公益性的,而且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其他建设项目相比,具有需求最迫切、基础最薄弱、覆盖面最广、受益群体最多等特点,因此,在目前中国农村发展现状下,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都应当是各级政府,而不应片面强调信息服务的创收功能。国内曾有一些地区试图采用有偿服务,但由于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皆以失败告终。

此外,为避免由于信息化发展可能带来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避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陷入“信息贫困恶性循环”,中央政府投入应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速度,以期尽快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实现跨越式发展。

5.2工作措施要点

·整合农村信息服务组织资源

农村很多乡镇信息服务站依托原有乡镇农技站、农经站、农广校、文化站等各类机构的做法很好,把信息与科技、信息与文化、信息与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原有资源的优势。安徽省芜湖县三元镇信息服务站指导全镇成立了四个专业协会,养猪、养鸡、养鸽、经果林协会,服务站的办公地点也是协会的办公地点,服务站的3000多种书籍、杂志、光盘以及计算机等设备免费提供给协会使用,既节约了财、物投入,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多种技术手段综合运用

鉴于农民家庭信息设备的拥有情况,除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外,还要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的作用,优势互补。如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简报、光盘、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途径传播信息,扩大信息覆盖面。

·既要组织信息,又要组织农民

目前,由于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信息服务的规模效益,使信息服务资源闲置和浪费。因此,要推进农村信息化,实现信息和农民的有机融合,一方面要善于组织信息,另一方面还必须善于组织农民。也就是说,在开发、组织信息服务内容的同时,要着力组织信息服务的对象,组织信息服务的需求者,引导农民的信息需求、信息消费,使农村信息化程度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相适应。扶余县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把信息服务的对象重点放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等各种中介组织以及种养加销大户上,通过他们把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政策法规等信息传递给农民,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组织农民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指导、技术帮助以及适当的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仅仅依靠农民,受其自身能力、经济条件的限制,搞好服务有一定难度。而在政府的指导、协助下,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协会、合作社等),不仅符合国家政策,也符合国际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加强培训

培训的对象既包括各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也包括信息用户如企业、农民等。现阶段农村信息服务人员能力普遍较低,而且大部分搞信息服务工作的还是兼职人员,既缺乏市场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能力,也缺乏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应用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影响了信息服务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大各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信息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基层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信息鉴别、分析能力,帮助农民获取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同时,也要对农民进行普及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其信息化意识,引导其对信息的消费。

5.3服务内容要点

·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分析预测

近些年来,时常出现农产品卖难现象,这往往是由于缺乏信息、缺乏信息的沟通,使农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规模过大,产品供给大于需求,或者出现农产品结构性供求不平衡,结果价格低廉,甚至滞销,农民增产不增收。因此,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引导农民科学地进行生产决策。安徽省芜湖县横岗镇信息站站长陈小妹女士,热心农村信息服务事业,并潜心研究市场,为当地农民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进行生产决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1年她从各方面收集信息,并通过分析认为当年棉花要烂市,于是发布信息,要求农民不要盲目种棉花,在她的信息引导下,全镇减少棉花种植133公顷,而当年棉花市场价只有2.4元/公斤,比市场形势好时4.8元/公斤的高价下降了一半。2002年,通过分析,她又预测棉花价格要上升,号召农民多种,全镇种了533公顷,当年棉花价格达到了4.8元/公斤。这一减一增,使当地农民减少了损失,增加了收入。而在广大农村,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很少,也很不容易。

·加强对当地主导农产品生产的信息服务

采集和开发的信息内容,以及信息服务的工作活动,都要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发展的需要进行,要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信息服务的内容要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当地的生产优势,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地发展产业的需要,引进市场前景好、又适于当地种植或养殖的品种以及生产技术,开发相关的信息内容,并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加工、运销等服务。

执笔:钟永玲 张魁林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所要扶持的企业。把某一产业比作一条龙,这个产业以及普通小规模生产农户的发展需要由一个或数个本产业内规模大、经济实力强、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成长性的企业来带动,这样的企业被称为“龙头企业”。

[2]“五个一”标准(“六个一”、“七个一”):指县或乡镇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建设要具备的条件数量。农业部农市发[2002]11号中明确要求县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不低于"五个一"标准:有一套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等),有一条电话专线,有1-2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有一套组织(队伍)网络,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会提出不同的标准,如一间专用机房(专门临街的一间服务门面)、设置一处信息公布栏等条件。

[3]“酵母工程”是安徽省芜湖县以项目形式开展的一项旨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工作。含义是,选择培育一批农村生产经营和科技致富示范户作为"酵母",通过引导、服务和激励,产生扩张效应,示范、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调整农业结构、增收致富。


上一页上面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