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恐惧中萌生希望,从废墟中产生愿景,无数的人们从战乱中重新振作起来,卷起衣袖努力奋斗。

这一年是1945年,战争已经结束,在思想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掀起了一股复兴的风潮:经济和国家治理、科学和社会研究、工业工程、人文艺术等方面都开始重振旗鼓;在价值和对未来的期望方面也是如此。

人类的最新信条是维持和平的承诺,以及万事皆有可能的信念。尽管世界因冷战再度分裂,殖民地的紧张局势也在暗中酝酿,然而新的国际主义已然生根发芽,随之而来的是各国都下定决心,要永久性地结束人类自有史以来便深受其害的一些痼疾。

其中最主要的两大难题便是贫穷和饥饿。

极度饥饿人口遍布全世界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规模杀戮相比,鲜为人知的是,粮食短缺造成了大量死亡。在战乱导致的6000万死亡人口中,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死于营养不良及与之相关的疾病。1943年在孟加拉,约有300万人死于饥荒。在当时还属于苏联的乌克兰,战争尚未开始前饥饿就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国也有数百万人饿死。在西欧一些比较富裕的国家,战争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在荷兰,1944–1945年的冬天,人们只能靠吃郁金香球茎活命;在战后初期的比利时,80%的儿童都患有佝偻病。

随着二战的结束,各国下定决心要永久性地结束贫穷和饥饿两大痼疾。

农业遭到大范围重创,全球各地的粮食生产都出现了萎缩:在欧洲、苏联的加盟国和北非,粮食产量减少了三分之一,东亚则减产了十分之一。与此同时,世界人口增长了10%,致使人均农业产量整体上比战前下降15%。据人口统计学家预计,人口数量还会出现激增,这使问题变得更为糟糕。到1955年,拉丁美洲的人口预计将重新恢复至战前人口的一半。

1948,希腊

一项粮农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项目在希腊为小学生提供早餐。 ©联合国照片/粮农组织

1948,希腊 一项粮农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项目在希腊为小学生提供早餐。 ©联合国照片/粮农组织
引言
粮农组织成立75周年

齐成长、同繁荣、共持续

粮农组织的诞生:由美国人播种,在罗马获得新生

即便世界上很多国家还在艰难地解决温饱问题,一些大胆创新的词汇正在勾画出新视野。早在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在他的一场演说中,将免于匮乏的自由列入他所提出的“四大自由”,对联合国基本原则产生了激励作用。他将这种自由定义为“经济方面的理解,将确保世界各国的人民在和平时代过上健康的生活”。

在一片萧条景象中,北美洲脱颖而出。美国本土在战争中躲过了直接冲突,农业生产得以继续增长,从1929年和20世纪30年代初的危机中恢复过来。推动粮食及农业组织创立的许多早期智力投入都是来自美国。

二战的结束提供了推动力。不过,成立一个以推广农业专门知识和改善全世界农民命运为宗旨的组织(即后来的粮农组织)这一理念诞生于战争之前。早在1905年,一位富有远见的美国人 — 大卫·鲁宾便播下了成立这一机构的种子。他的倡议虽在自己的祖国遭受冷落,对意大利王室却很有说服力。

大卫·鲁宾(1849–1919)

鲁宾是一位在波兰出生、在加利福尼亚生活的农学家,他一生孜孜不倦地为农业和农业从业者奔波呼吁,组织活动。作为一个企业家、思想家和活动家,他深信只有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才能成功地捍卫农民的利益,改变他们受价格波动、社会地位低下和没有政治谈判能力等因素限制的被动局面。 鲁宾的提议相继在美国、法国和英国遭到断然拒绝,却最终获得了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的青睐。1905年6月7日,意大利政府召开了总部位于罗马的国际农业研究所的第一届会议。该研究所的宗旨是帮助农民共享知识,建立一个农村信用社系统,并在贸易中能对自己的农产品具有掌控力。46个国家派代表出席了第一届会议。该研究所于1945年停止运作,由粮农组织取而代之,接过了在农业方面进行国际协调的任务。 新的组织用“大卫·鲁宾”来命名其图书馆,以示纪念,并继续收藏鲁宾的个人档案库,包括他的随笔和论著。
1945,加拿大

粮农组织于1945年10月16日在成立,34个国家在加拿大魁北克市签署了《章程》。不久后,更多国家陆续签署。 ©粮农组织

1945,加拿大 粮农组织于1945年10月16日在成立,34个国家在加拿大魁北克市签署了《章程》。不久后,更多国家陆续签署。 ©粮农组织

1945年10月粮农组织成立,旨在推广农业知识和促进营养健康。

1945年10月16日,汇聚在加拿大魁北克市标志性的芳堤娜城堡举行的会议上,34个国家政府的代表签署了一个粮食及农业领域常设组织的《章程》。两周后,首次粮农组织会议即将闭幕时,成员国增加到42个。特别之处在于,粮农组织的成立时间比联合国还要早8天(因为《联合国宪章》于6月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但尚未达到批准的门槛)。粮农组织的《章程》规定其为一个协作性的组织,具有广泛的职责,旨在推广农业知识和促进营养健康。第一任总干事为来自苏格兰的约翰·博伊德·奥尔。

《粮农组织章程》序言(节选)

接受本章程的国家为了下述目的:
  • 提高它们各自管辖下的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
  • 确保提高所有粮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效率;
  • 改善农村人口的状况;
  • 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
决心加强它们分别的和集体的行动以提高共同福利,特此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 各成员将通过本组织彼此报告在上述行动范围内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进展。
1951,意大利

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部大楼即将完工。 ©粮农组织

为认可意大利在推动与粮食相关的国际合作方面的开拓性努力,粮农组织的总部由最初的华盛顿特区迁至国际农业研究所所在地罗马,入驻一幢改造后的大楼,该楼原定用途是作为殖民时期的意属非洲部的办公地。粮农组织总部大楼位于两大名胜古迹—卡拉卡拉浴场和马克西穆斯竞技场的中间,其建筑设计遵循理性主义原则,并扩展了战后国际风格的元素,如今约有3000人在此办公在联合国各机构总部大楼中,粮农组织大楼是建筑风格最为突出的一幢。

1951,意大利 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部大楼即将完工。 ©粮农组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