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2019冠状病毒病暴发,各国为遏制疫情纷纷采取措施,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备受考验。各国农业粮食体系压力倍增,但仍能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充足、营养丰富且安全的食物。尽管人们出行受到极大限制,且全球出现不确定性,但国际贸易持续为粮食过剩地区与短缺地区架起桥梁,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与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期间不同,全球合作持续进行,农业贸易政策支持全球市场良好运作。
如今,世界粮仓之一发生的冲突正以多种方式威胁全球粮食安全,扰乱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乌克兰战事不仅导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全球粮食不安全陡然逼近,全球贸易合作还可能因此破裂。
在农业贸易政策方面开展的全球合作可以应对全球挑战,如经济危机、疫情、冲突和气候变化,还能促进粮食安全和健康膳食。自1995年以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并订立多边贸易规则,提供了更为自由、公平和可预测的贸易环境,与大量区域贸易协定一同促进了粮食和农业贸易以及经济增长。
同时,粮食和农业市场的全球化加剧,使得人们越发关切贸易对环境和社会的潜在影响。人们认为国际粮食和农业贸易加速了自然资源耗竭,助长毁林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快生活方式和膳食方面的改变,并加剧不平等。
目前,贸易政策环境的特点是,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更深层次的区域贸易协定激增,旨在改善市场准入和促进签署国之间国内政策和监管趋同。自20世纪末以来,多边贸易自由化和区域贸易协定并行发展,提升了贸易收益,也促进了经济一体化。
2022年版《农产品市场状况》研究了基于多边和区域方法的贸易政策如何应对当今可持续发展挑战,并同时加强全球农业粮食体系抵御冲突、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冲击的韧性。
贸易地理
2022年版《农产品市场状况》提供评估粮食和农业贸易地理的系统框架,探讨贸易一体化促进可持续增长的不同合作方法。分析重点在于跨地理空间的粮食和农业贸易模式、驱动因素及其为形成当今贸易政策环境发挥的作用。
研究贸易地理为分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首先,绘制粮食和农业贸易图,更易于了解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等趋势的发展变化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些趋势也有助于评估全球粮食和农产品市场抵御冲击的韧性,如当前乌克兰战事及其对粮食安全和营养的影响。
其次,贸易地理凸显出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全球财富增长,但低收入国家所占的财富份额却变化甚微。农业生产力同样存在巨大差距。各国生产力的相对差异,能够确定粮食和农产品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并形成贸易格局。贸易成本高昂(也受到地理环境影响),部分导致低收入国家被排除在国际市场之外,限制了增长和发展机会。
第三,从地理角度审视贸易,不难看出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土地和水是关键生产因素,有助于形成比较优势。尽管贸易有助于资源匮乏地区(如水资源紧缺国)确保粮食安全,但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由于粮食消费地日益远离生产地,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环境外部效应。出口型生产会给已然受损的自然资源增加压力,影响森林和生物多样性。
对粮食和农业贸易地理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好在可持续发展不同目标之间进行平衡,有助于审视复杂的政策环境。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倡导的多边主义已停滞不前,更深化的区域贸易集团正在兴起。多边和区域安排都瞄准促进贸易一体化和经济增长,解决贸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利用这些方法,《2022年农产品市场状况》考察了贸易政策为应对当今全球挑战所发挥的有效作用。
全球化和区域化
新千年里,在多边和区域层面的贸易自由化推动下,粮食和农业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如今,更多国家参与贸易活动。新兴经济体已成为重要参与者,低收入国家更充分融入全球市场。尽管全球化进程给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结构带来重要变化,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失去动力。
虽然全球化进程自2008年一直停滞不前,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贸易活动,与1995年相比,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集中度更低,而且更加均衡
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集中度下降,变得更为分散。1995年,少数贸易主体主导着全球市场。但随着时间推移,贸易大国数量增加,少数国家的主导地位被削弱。这些结构性变化创造出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全球粮食市场有利于经济增长。例如,如今中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经济体开展贸易的可能性高于二十年前。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贸易能够促进技术和知识传播,提升生产力和促进增长。
区域内贸易强度高于区域间贸易,粮食和农业贸易区域化相对更为明显
然而,在全球背景下,区域市场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粮食和农业贸易区域化(即各国的区域内贸易多于区域外贸易)的趋势更加明显。国家之间形成不同的贸易集群,可能是区域性的,也可能扩大范围,纳入贸易往来较多的区域外国家。此类集群往往因地理上互相邻近或贸易协定打造的经济一体化而形成。其中的许多集群较为稳定,例如北美和拉丁美洲以及加勒比区域国家集群,另一些则不太稳定,例如非洲国家似乎与非洲大陆以外的伙伴开展的贸易更多。
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已更具韧性,但许多国家仍易受贸易冲击影响,应丰富其进口来源,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各国贸易伙伴数量增加,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更为密集。相较于21 世纪初,这加强了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的缓冲能力和抵御冲击能力。但少数国家的贸易额仍占全球总额的绝大多数,仅部分国家有能力从多个不同出口国采购多种多样的粮食和农产品,大多数国家的进口集中于少数贸易伙伴的少数产品,因而易受出口国市场冲击的影响。为提高韧性,确保粮食安全和健康膳食,各国应致力于实现进口产品多样化,增加贸易伙伴数量。
粮食和农业贸易基本动力
粮食和农业贸易历来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也至关重要。各国参与贸易旨在出口以相对于其他国家更低的成本生产的商品,同时进口国内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许多因素影响一国的食品和农产品贸易,但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比较优势,即一国以低于其贸易伙伴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商品的能力。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农业生产力差距巨大,低收入经济体在应用改良技术方面面临巨大限制
农业生产力差距巨大。一般而言,最富裕的10%与收入分配最低的10%的国家相比,前者人均农业附加值约为后者的70倍。许多中低和低收入国家在技术应用和改善投入品获取方面面临巨大限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农场平均规模小,保险、信贷和教育获取机会有限等(特别是对妇女而言),都拉低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力。
在全球市场上,各国相对生产力异质性越高,比较优势的影响就越大
各国生产力存在相对差异且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粮食价格存在差异,决定了比较优势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一般而言,各国相对生产力异质性越高,比较优势的影响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大。比较优势原则意味着所有国家均能从贸易中获益。
贸易政策和贸易成本可能会削弱比较优势在塑造全球粮食和农业贸易方面的作用
然而,情况并非总是如此。贸易政策影响比较优势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例如,2015年在内罗毕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可能扭转比较优势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导致本应进口的特定商品转为出口,反之亦然。贸易成本也会抑制比较优势发挥影响。
贸易成本巨大 — 对于低收入国家而言,贸易成本高企会阻碍贸易一体化,影响经济结构转型
贸易成本可能较为高昂,距离还会增加运输成本。再加上保险、进出口程序以及边境清关延误有关的费用。一般而言,一种食品面临八种不同的非关税措施和标准,遵守这些措施和标准会大幅增加贸易成本。在低收入国家,贸易成本估计高达400%从价等值。此类高成本制约了贸易一体化发展。
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比较优势影响薄弱,贸易成本较高,导致区域内贸易强度偏低。该区域内国家间贸易低于与区域外国家间的贸易。贸易成本高也可能降低一国贸易量。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力相对较低的低收入国家,贸易成本高,贸易量较少,可能导致农业部门相对于其他经济部门规模进一步扩大,以满足人口粮食自给需求,但可能会阻碍经济结构转型。
提高生产力、降低关税壁垒和减少贸易成本可以增加贸易收益,但必须采取补充政策减少可能出现的不平等问题
政策不仅要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目标,还要降低贸易成本,从而获得贸易收益。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采取措施加强贸易一体化,有利于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贸易成本较低,有利于一国贸易更加开放,发挥比较优势,从而获得贸易收益。然而,在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国家,贸易开放也可能带来损失,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提高效率也无力在更开放市场上竞争的小农。需制定补充政策,改善技术和现代投入品获取机会,并通过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其他部门。
粮食和农业贸易的环境影响
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禀赋有助于形成粮食和农业的比较优势。对于自然资源匮乏、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国家而言,较国内生产力而言,贸易能够改善粮食数量和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贸易和比较优势加强了自然资源使用效率。贸易有助于将农产品生产分配到每单位粮食使用的水和土地数量相对较少的地区。例如,一项研究估计,粮食和农业贸易可实现每年人均节水40-60立方米。
在全球范围内,粮食和农业贸易会提高土地和水使用效率,但也可能导致负面的环境影响
虽然全球粮食和农产品市场开放有助于缓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但出口型生产会产生负面的环境外部效应,如淡水取用不可持续、造成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毁林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例如,2000至2010年间,因牛肉、大豆和棕榈油生产(所有这些产品都具有持续性全球需求)而被损毁的热带雨林占热带毁林总量的40%。
大部分贸易环境外部效应由于当地条件造成,贸易政策必须辅之以具体的环境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负面的环境影响往往由于当地条件和监管环境不力所致。这意味着贸易政策本身无法轻易解决环境外部效应。世界贸易组织等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规则以及国家监管,能够解决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的平衡问题。贸易协定涵盖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增加了环境条款。从1957年到2019年,在订立的318项协定中,131项至少包括一条与环境相关的条款,71项协定纳入了体现环境与农业相互作用的条款。这些协定激励生产者采用可持续做法,获得和维持市场准入。
多边贸易规则和越来越多的区域贸易协定纳入环境相关条款,这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有助于应对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总体而言,一些研究表明,对于解决由当地条件所致的贸易环境外部效应,区域贸易协定中的环境条款具有积极作用。更深层次的贸易协定促进签署国在包括环境在内的许多问题上相互协调政策。这些协定通常建立具体机制,用以讨论并监督环境相关承诺的实施情况。
若环境条款具有法律约束力,并且签署国贸易体制完善,例如具备争端解决程序和环境影响评估,贸易协定可以促进贸易伙伴采取可持续做法。
促进可持续增长的多边和区域贸易政策
自新千年以来,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发展,各进程相互补充。如今由世贸组织打造的粮食和农业贸易政策环境,抑制了不公平做法,减少了不确定性,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协调。这一多边框架也得到多项区域贸易协定的补充。多边和区域自由化都有助于扩大全球贸易。
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而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不断增加,并越来越多包含粮食和农业内容
尽管2015年内罗毕部长级会议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就取消农业出口补贴达成一致,并制定了《贸易便利化协定》,该《协定》于2017年2月生效,但公共粮食储备处理和国内农业支持等相关领域的谈判一直没有进展,导致磋商陷入僵局。与此同时,区域贸易协定生效数量从1990年不到25个迅速增加到2022年的350 多个。让人不禁担忧全球市场上的歧视是否会加剧,竞争集团是否会导致全球贸易分化。
区域贸易协定促进参与区域价值链和实现增长,但可能将低收入国家排除在外
区域贸易协定有助于促进签署国间的贸易活动,但也可能导致非签署国发生贸易转移。对于签署国而言,更深层次的贸易协定通过关税优惠改善市场准入,并通过国内法规趋同和标准协调降低了贸易成本。这能够促进区域价值链发展并刺激增长。尽管总体而言,区域贸易协定在全球范围内有益,但一些国家可能会遭受损失。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由于谈判和执行复杂贸易条款的能力有限,可能被排除在贸易一体化进程之外。多边贸易自由化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高收益,并有望成为促进市场准入和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方式。
多边贸易自由化和应对全球性环境外部效应的多边合作能够带来增长,为所有人确保粮食安全并改善营养,促使贸易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尽管比较优势似乎更有利于多边合作,但很难以同样的方式解决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的平衡问题。贸易产生的环境外部效应,如果是局部的,可以通过贸易政策解决,同时辅之以国家或区域层面的监管。
但如果这种外部效应是全球性的,例如气候变化,则单边甚至区域性行动都不会奏效。有必要订立多边协定,但由于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其造成的社会成本持不同看法,达成共识可能颇为困难。但只能通过多边方式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的环境外部效应。对于那些考虑到此类外部效应社会成本的政策,贸易规则可以扩大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