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比较优势、贸易政策和贸易成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试图解决粮食和农业丢失的贸易量“之谜”。为何制造业贸易强度比农业高?为何低收入国家粮食和农业贸易参与度不如高收入经济体?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解释为何部分区域的贸易比其他区域多,以及如何选择贸易伙伴。这也可以进一步阐明与农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有关的问题。
评估比较优势如何克服贸易政策和成本造成的障碍并形成贸易流动十分复杂。本报告进行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有助于解释在许多国家参与的市场中,哪些因素决定粮食和农业贸易,从而揭示比较优势的影响,估算贸易成本,并确定贸易的地理分布。t, 112
具体而言,该模型研究估计了粮食和农业贸易的主要驱动因素,即:1)国家竞争力,体现为按投入品成本调整的人均农业生产力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的影响,体现为各国和各区域人均技术和农业生产力异质性;3)双边贸易成本,对每个国家对而言,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如关税、非关税措施、运输和文件费用,以及其他因素,如共同语言、共同边境或加入区域贸易协定情况(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讨论见插文2.4)。
插文2.4结构引力模型和贸易基本动力
计量经济学模型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借助对现有数据的统计推断。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引力模型一直是实证贸易分析的主流。140 该模型基本形式基于这一概念:双边贸易流量与国家经济总量(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与距离(代表贸易壁垒)成反比,非常类似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故因此得名。现代结构引力模型量化了贸易基本动力的影响。结构引力模型直观显示投入品成本较低、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国家如何克服贸易成本,出口其产品。该模型描绘了每一对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流量、相对价格和贸易成本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估测了各类有助于揭示贸易基本动力的指标。这些国家组是:
竞争力和绝对优势:对每个国家而言,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体现了人均生产力,即绝对优势,并根据投入品成本进行调整。更具竞争力的国家提供成本更低的粮食和农产品,能够更好地克服贸易成本。
比较优势:在建模框架中,比较优势的影响体现为各国人均相对农业生产力的异质性或变化估计值。当国家之间人均生产力相似时,价格差异可以忽略不计,从贸易中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有限,因为国内生产的机会成本可能与其他国家无异。因此,不存在贸易动机。换言之,对一国而言,与其他国家贸易可以提高生产力,从而降低价格,如果各国价格无差异,贸易流动就没有意义。因此,各国人均相对生产力和价格差异越大,比较优势的影响就越强,贸易就越多。在建模框架中,可在全球和区域层面衡量比较优势的影响。
贸易成本和开放度:对每个国家而言,贸易成本会损害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贸易成本还部分抵消了比较优势的影响。在这个模型中,以价格水平估计每一对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贸易成本越高,比较优势的影响就越强(价格差异越大),这是贸易可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还可根据各国位置和平均价格水平估算贸易开放度指标。
基于2017-2018年全球112个国家和321种粮食和农产品之间双边贸易流量数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为上述推断提供了支持。例如,图2.5 说明了双边进口和贸易伙伴相对价格之间的关系。贸易伙伴之间相对价格用以衡量其相对竞争力,但由于各国地理位置不同,也体现了由于距离和其他因素造成的贸易成本。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相对价格越高,双边贸易流量就越低,因为出口国要么不具备竞争力,要么面临更高的贸易成本。
图2.5双边贸易流动和相对价格
竞争力和绝对优势
一国拥有更先进技术和丰富自然资源,如土地和水,则生产力更高,享有绝对优势。这与投入品成本一同决定了竞争力。人均生产力高,投入品成本较低,意味着一国在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见图2.6)。
图2.62018年各国在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高收入国家,如加拿大、法国、德国、西班牙和美国,估计是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的国家。新兴经济体,如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俄罗斯和南非,估计也更具竞争力。最不具备竞争力的国家往往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佛得角和冈比亚,以及亚洲的孟加拉国和缅甸。
这些结果强调了人均技术和农业生产力在决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低收入国家的特点是农业生产力低,交易成本高,阻碍技术应用,一般而言,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力最弱。
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也能显著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高收入国家,如芬兰和挪威,在北极圈以北有大片地区,在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如安提瓜和巴布达以及瓦努阿图,由于缺乏自然资源,竞争力也较弱。内陆发展中国家的地理位置阻碍其融入全球市场,也在竞争力最低的国家之列。
也许将地理与贸易相联系的最显著结果是,在全球三个地区,内陆国家是最缺乏竞争力的食品和农产品贸易国。在非洲,中非共和国似乎竞争力较弱;在亚洲,竞争力较弱的国家包括亚美尼亚、不丹、蒙古和尼泊尔;在欧洲,包括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尽管运输条件有所改善,但内陆国家在经济增长和贸易方面落后于海洋邻国。就粮食和农业而言,这可能体现为知识和技术转让比较低。虽然这可以归咎于远离海岸和相关运输成本,但研究人员认为,内陆国家依赖于邻国基础设施和管理做法也是重要因素。113
比较优势
虽然竞争力和绝对优势由人均农业生产力和投入品成本决定,并体现各国的技术状况和资源条件,但正是各国人均农业生产力差异,揭示了比较优势的影响。一般而言,各国相对生产力异质性越高,比较优势的影响就越大,贸易量也越大。
为本报告开展了计量经济学建模工作,结果表明了比较优势在决定贸易流动方面的作用。对于所有国家均参与竞争的全球粮食和农业市场,以相对标准差衡量,人均相对农业生产力差异约达到18.3%(表2.2)。u 这高于全球大部分制成品贸易15%的估计标准差,说明粮食和农业的比较优势影响比非农业部门更大。然而,尽管相对于制成品而言,粮食和农业比较优势的影响更大,但粮食和农业贸易强度却更低。v
表2.2粮食和农业市场的比较优势强度
不同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例如,在欧洲,人均农业生产力标准偏差约为22.5%。这表明比较优势对区域内贸易影响显著。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比较优势强度相对较低。撒哈拉以南非洲估计值为15%,表明该区域各国人均农业生产力变化相对较低,说明比较优势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之间的区域内贸易流动影响很弱。该区域国家的特点是不仅绝对优势低,体现为人均生产力低(见图2.6),而且生产力变化也很小。这导致该区域贸易中比较优势作用减弱,一般而言,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相互之间贸易动力不足。
这些区域内比较优势影响的结果与第1部分关于区域贸易集群讨论的结果一致,结果指出,除非洲以外,同一区域国家之间的贸易相对增加(另见图1.10)。
贸易成本和开放度
对贸易基本动力的分析包括粮食和农业贸易成本估计水平,竞争力以及比较优势。计量经济学结果表明,距离十分重要:在引起贸易成本的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相距6000英里以上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比接壤或邻近的国家(相距不超过375英里)之间高100%。
尽管运输技术改进和数字技术应用便于全球各贸易国获得更多产品信息,但地理距离仍大幅增加粮食和农业贸易成本。数字化并未实现“距离的终结”;但一些证据表明其对商品贸易产生影响。一项基于线上和线下信息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贸易流量随距离增加而减少,但对于线上贸易影响较小。114, 115
粮食和农业双边贸易成本很高(图2.7)。例如,从美国到澳大利亚(两个位于不同区域的高收入国家)进口食品的从价贸易成本达到115%。乌干达从埃塞俄比亚(两个相邻的低收入国家)进口食品的从价贸易成本为383%。这些估计值涵盖了所有贸易成本,包括关税、非关税措施产生的成本和其他成本,如运输或边境清关延误。还考虑了距离、贸易管理机构差异、边境之间进出口程序效率,或贸易伙伴是否签署同一项贸易协定。
图2.72017年不同收入水平组部分贸易伙伴的平均双边贸易成本(从价等值)
尽管引起贸易成本的因素很多,但估算结果表明,随着发展水平提高(以人均收入衡量),贸易成本下降。例如,全世界所有高收入国家之间的粮食和农业贸易,平均达到175%的从价贸易成本。所有低收入国家之间的平均贸易成本大约高出1.4倍,相当于244%的从价等值。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之间在运输基础设施和监管机构效率方面存在差异等因素,导致平均贸易成本出现巨大差异。
就区域内贸易而言,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和农业贸易成本估计平均达到237%的从价等值,相比之下,欧洲为152%(图2.8)。事实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之间和区域内贸易的成本最高。亚洲和大洋洲区域国家众多,地理分布广泛,平均达到202%的从价贸易成本。
图2.82017年区域内平均双边贸易成本(从价等值)
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十分重要。贸易促进技术和知识在各国之间溢出,提高生产力,促进增长(见插文2.5)。贸易开放度取决于国家位置和地理障碍,以及相对于贸易伙伴的平均价格水平,这一价格也反映了贸易政策。
插文2.5贸易开放度影响:增长、生产力和不平等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国际贸易开放会促进经济增长。141 贸易促进效率提升,因为资源按照比较优势分配。在农业领域,各国土地和水资源条件以及气候差异很大,开放和市场一体化可能收益丰厚。142 这些收益会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但很难估算。
除了效率提升,贸易还促进各国之间技术和知识溢出,改善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生产新产品,从而促进增长。自1995年以来,粮食和农业贸易增长伴随着人均农业生产力提高,特别是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43
许多从业者质疑这一传统观念,即贸易开放对增长和生产力产生影响。贸易产生赢家和输家,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可能很大。少数研究侧重于贸易开放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基本假设是贸易促进技术和知识溢出和传播。一项研究聚焦于44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力如何在更高水平上趋同,结果发现,在同时考虑技术传播和适应成本的分析框架内,贸易开放会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144
其他证据表明,贸易开放会对农业效率产生短期负面影响。145 然而,从长远来看,人们发现,农业效率得到提升,说明农业部门有能力通过技术应用适应全球市场并增强竞争力,也得益于低效农场退出农业部门。在智利这个经历进口替代政策时期后于1990年代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对7万个农场的分析表明,贸易开放度与农场产量呈正相关。146
在价值链下游,对法国和意大利2万多家食品公司的研究表明,最终食品产品和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渗透率系统性促进了公司层面的生产率增长。147 通过进口投入品或出口中间产品参与农业和粮食全球价值链,也能够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148, 149 这方面主要机制在于价值链如何分解生产过程,便于农场和公司利用其在全球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促进改进技术的传播,从而推动改善农场做法,并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对农业投入品贸易对65个国家110万块田地生产力的影响进行微观层面数据研究,解读贸易开放度与技术之间的关联。自1980年代以来,农业投入品贸易开放导致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技术发生重大转变,从而对全球生产力和福祉的分配产生影响。150
无论通过加强竞争还是推进结构转型进程促进贸易开放,都能够促进增长,并影响收入分配和不平等问题。最近有关取消农产品关税对中低收入国家影响的分析指出,收入出现增长,但不平等问题也有所加剧。151 结果表明,农业贸易自由化会增加家庭平均收入。
同时,取消进口关税在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和家庭之间产生极为不同的影响。在大多数国家,最富有的20%的家庭从自由化中获得的收益超过最贫穷的20%家庭,从而加剧了相对不平等问题。
贸易开放可能对不同性别产生不同影响。证据表明,贸易自由化对农业部门产生不同影响,对非洲女工存在负面影响,但对拉丁美洲女工颇有益处。152 在发展中国家,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比男性少,贸易开放对各部门劳动力分配及工资产生影响,加剧性别不平等。例如,在埃塞俄比亚,关税降低后,妇女更快离开农业,进入服务部门。然而,女工教育水平低,意味着女性只能转向低附加值部门。153
在粮食体系方面,贸易开放表明,兼顾了促进经济效率和产生积极社会成果。小农融入全球市场是一项挑战。促进贸易开放的政策往往于低估市场失灵的影响,必须采取补充行动解决不平等问题。包容性商业模式,如合同农业,可以消除发展中国家农民进入市场和全球价值链时面临的限制。154 但各类公共政策和投资,如精心制定的小农户投入品补贴、技能升级和教育、逐步消除劳动力市场僵化,改善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够补充市场机制,促进公平的结构转型。
一般而言,高收入国家往往贸易开放度最高(图2.9)。例如,德国因位置和价格水平成为吸引贸易伙伴特别是欧洲联盟成员的出口市场。新西兰虽然相对偏远,但其特点是价格水平接近区域平均水平,因而成为出口国竞相进入的开放市场。
图2.92018年粮食和农业贸易开放度
一些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开放度方面超过许多富裕国家。尽管地理位置偏远,连通性低,但马尔代夫、圣基茨和尼维斯等小岛屿国家还是利用贸易实现粮食安全和营养目标。这些国家自然资源有限,无法生产足够粮食和农产品,但贸易开放,能够利用渔业和旅游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为粮食进口提供资金。许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属于最不开放的国家。w
全面分析粮食和农业贸易
比较优势和贸易成本决定了各国贸易流动。虽然比较优势对粮食和农业的影响更大(见表2.1),但食品和农产品贸易不如制造业那般密集。粮食和农业关税相对较高,但在高昂的贸易总成本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并共同削弱了该部门比较优势的作用(见图2.4)。分析表明,农业贸易成本往往是制造业的两倍。粮食和农产品价值重量比低,而且易腐,导致贸易成本高。粮食和农业遵守标准等非关税措施有关的成本也较高。贸易成本对于粮食和农业贸易构成重大阻碍,这点具有重要政策意义,应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贸易成本(见第4部分关于贸易便利化的讨论)。
贸易成本是粮食和农业贸易分析的重要内容。尽管相对于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特点是人均农业生产力低,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力低(见图2.2 和图2.6),但一般而言,贸易开放度较低,消费很大一部分由国内粮食生产来满足(图2.10)。低收入国家粮食消费平均约14%来自进口,高收入经济体贸易密集得多,由全球粮食市场满足约60%的粮食需求。
图2.102018年进口量和国内生产量占粮食消费总量份额
低收入国家贸易成本较高,同样有助于解释各国贸易强度的差异。估计表明,低收入国家从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进口,平均支付约220%和208%从价等值的贸易成本。贸易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将一些国家排除在外,抑制了贸易发展。因此,贸易成本高的国家选择用国内生产满足大部分粮食消费需求,即使其特点是人均农业生产力相对较低。如果贸易成本较低,生产力低的国家会以较低的价格进口所需的大部分粮食,从而获得巨大收益。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比较优势和贸易成本在决定贸易及其地理分布方面的相互作用最为明显。建模表明,该区域特点是比较优势强度低(表2.2),区域内贸易成本高(图2.8)。事实上,非洲的特点是区域内贸易份额非常低(图1.13)。旨在加速非洲内部贸易的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应特别关注针对贸易成本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粮食和农业贸易(见第4部分)。
贸易成本对发展中国家结构转型也有重要影响。粮食和农业领域贸易成本较高,可能导致贸易规模较小,农业部门较为庞大。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在低收入国家,粮食进口量低可能导致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分配到粮食生产中,用以满足该国粮食自给需求。例如,在2019年贸易成本较高的低收入国家中,农业在总就业中占比非常高,平均为59%。
降低贸易成本可以促进贸易,人均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国家会增加粮食进口。这有助于满足粮食自给需求,并将工人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进入生产力更高的经济部门。拥有灵活运作的劳动力市场,此类劳动力重新分配会提高人均农业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116 贸易增多也有助于知识和技术传播,促进生产力提升(见插文2.5)。然而,随着加大进口成本较低的粮食,这一结构转型过程也将带来损失,特别是对于无法提高效率,也无力在更开放市场上竞争的农民。
农场层面的经验证据揭示了贸易成本、农业生产力和粮食自给需求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秘鲁,由于道路基础设施改善,贸易成本降低,农业生产率提高了5%。同时,由于贸易成本降低,其他销售者进入市场,加强了竞争,约20%的农民处境更糟。117
墨西哥另一项研究表明,与玉米相比,水果区域间成本较高,加之粮食自给受限,农民无法专门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贸易成本很大程度上造成玉米和水果的相对种植比,农业生产力较低。如果墨西哥区域间贸易成本降低至美国普遍水平,经济作物与主粮种植比将提高15%,人均农业生产力提高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