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产量

总产现状和趋势

尽管受到全球范围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水产养殖产量在2020年仍然保持了增长势头(见“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危机”插文2),但各个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国之间存在差异。水产养殖总产量中,水生动物产量为8750万吨,主要供人类食用;藻类10产量为3510万吨,包括食物和非食物用途;贝类和装饰用珍珠产量为700吨;2020年鲜重合计为1.226亿吨(图13),对比2018年1.159亿吨的鲜重合计增加了670万吨。2020年,养殖场销售额估测合计为2815亿美元,分别比2018年和2019年增长185亿美元和67亿美元。

图13 1991-2020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数据不含贝类和珍珠产量,以鲜重当量表示。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同2019年相比,2020年全球动物品种水产养殖产量增长2.7%,为过去40年年均增幅的最低水平;然而,同比净增长230万吨的水平与过去10年间的某些年份相当。有鳍鱼养殖产量占比保持在66%左右,波动很小,过去几十年一直在全球水产养殖产量中稳列第一。2020年,有鳍鱼养殖产量为5750万吨(1461亿美元);其中,内陆养殖产量为4910万吨(1098亿美元),海洋和沿海区域的海水养殖产量为830万吨(362亿美元)。其他水生动物品种的养殖产量为:软体类1770万吨(298亿美元),多为双壳类;甲壳类1120万吨(815亿美元);水生无脊椎动物52.5万吨(25亿美元);半水生品种(包括龟和蛙)53.7万(50亿美元)。

全球藻类养殖以海洋大型藻类(海藻)为主,2020年产量比2019年的3460万吨增长50万吨,增幅为1.4%。部分主产国,包括中国和日本,2020年产量继续增长,而东南亚和韩国的海藻产量有所下滑。

区域层面上,受非洲主产国埃及产量下滑影响,非洲水产养殖(藻类除外)年产略有收缩(2020年与2019年相比减少1.2%)。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生产国尼日利亚自2016年开始的产量下滑趋势在2020年进一步恶化,产量下挫9.6%。非洲其他国家的水产养殖产量在2020年达到39.67万吨,对比2019年的34.64万吨增长了14.5%。其他区域在2020年保持持续增长势头。美洲、亚洲和欧洲的最大生产国 — 智利、中国和挪威 — 2020年均实现产量增长,抵消了各自区域内部分国家的产量下滑。

1990年至2020年,全球水产养殖年产增长了609%,年均增速为6.7%;从时段来看,年均增速由1990至2000年的9.5%逐步下滑至2010至2020年的4.6%。近年来(2015至2020年),年均增速进一步下滑至3.3%。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年均相对增速放缓,全球产量绝对值在过去30年间呈净增长态势。全球水产养殖增长的其他具体数据见表6

表6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和增长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水产养殖发展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增长波动模式。在最大生产区域亚洲,水产养殖主产国1990至2020年增长势头相对稳定,但增速有所放缓。其他区域同比增长情况有所起伏,部分年份呈缩减趋势(图14)。

图14 1990-2020年各大洲水生动物水产养殖产量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分析使用的水产养殖数据来源

与之前几版一样,水产养殖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依赖但不仅限于使用粮农组织2022年3月发布的1950-2020年全球水产养殖生产数据,包括根据常规标准统计做法对部分国家过往一些年份的数据做出调整。这种回溯性的调整涉及一些数据匮乏的国家,但不会改变《2020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中全球和区域层面的总体结论。

例如,2020年粮农组织关于养殖动物品种的水产养殖数据涵盖了2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122个国家报告的国家数据或从官方来源检索获得的数据(59%)。然而,这些国家的产量数据加起来超过了8540万吨,占2020年全球产量的97.6%。从品种或品种组来看,为区分内陆和沿海养殖,并考虑到使用水源的类型,粮农组织根据国际认可的分类和认定标准对于存疑或高度汇总格式的官方数据中的统计细节错漏进行了修正。

在61个报告藻类养殖的国家和地区中,粮农组织采集了其中36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生产数据;这些国家和地区2020年的产量合计为347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98%。

产量分布和主产国

几十年来,亚洲在全球水产养殖行业处于毫无争议的主导地位,2020年水生动物和藻类产量占全球总产的91.6%;然而,亚洲各国的水产养殖发展状况也千差万别。蒙古、东帝汶等国以及部分中亚和西亚国家需要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掘本国养殖潜力。

过去几十年间,各个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各个国家之间水产养殖产量分布不均以及发展状况各异的局面并未明显改善。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在发展水产养殖方面面临很大挑战,无法通过水产养殖增加国家食物供给,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并为其提供就业。

表7中的数据展示了全球各个区域的水产养殖产量分布情况,全球、区域和分区域层面上水产养殖仍由少数几个主产国主导。自1991年起,中国大陆的水生动物和藻类养殖产量就一直高于全球其他国家的产量合计。与以往数年相似,2020年中国水生动物产量和藻类产量的占比分别为56.7%和59.5%。

表7世界水产养殖产量,按区域和部分主产国分列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各个区域和国家的主要养殖品种也差异显著。部分中等收入国家主导着有鳍鱼品种的内陆水产养殖。挪威和智利(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峡湾遍布又不受海浪侵扰)等国家,以及来自中等收入国家群体的中国,主导着全球有鳍鱼海洋网箱养殖产业。大西洋鲑是冷水品种海洋网箱养殖的代表性品种,而中国海洋网箱养殖的有鳍鱼品种主要为温水品种,品种构成也更加多样。图15显示了部分主要品种组的主导生产国或分区域分布情况。

图15 2005-2020年部分主要品种组和水产养殖类型的产量分布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不含水生哺乳动物、鳄鱼、短吻鳄、凯门鳄和藻类。数据按鲜重当量表示。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海虾是咸淡水池塘沿海养殖甲壳类动物的主要品种,是很多亚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外汇收入来源。

从数量来看,中国的海洋软体类养殖产量超出所有其他国家的产量合计;然而,在某些主产国,海洋双壳类养殖在水生动物养殖总量中占有较高比例,包括新西兰(86.9%)、法国(75.4%)、西班牙(74.8%)、韩国(69.7%)、意大利(61.6%)和日本(51.8%),而全球平均水平为18.4%。

水产养殖对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11的贡献

多数水产养殖大国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水产养殖占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的一半以上,供养着全球一半的人口。这些国家,例如非洲的埃及以及亚洲的孟加拉国和越南,为其他条件相似、拥有水产养殖发展潜力的国家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从全球来看,水产养殖对渔业和水产养殖总量(不包括藻类)的贡献稳步攀升,2020年到达49.2%,与捕捞占比持平,而1990年水产养殖占比仅为13.4%。水产养殖贡献率在各个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均有较大差异(图16)。亚洲的水产养殖产量(61.9%)高于捕捞;即便不计入产量最高的国家,亚洲的水产养殖占比仍然高达44.7%。与之相对,若不计埃及,2020年非洲对全球水产养殖产量的贡献仅为6.6%,在图中各区域和分区域组中居于末位。

图16 2000-2020年各区域水产养殖对渔业和水产养殖(不含藻类)总产量的贡献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数据以鲜重当量表示,按百万吨计。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按世界银行的收入水平分类标准分析,1990至2020年,在报告开展水产养殖的国家中,51%的中低收入国家发展迅速,53%的中高收入国家发展迅速。2020年,水产养殖对中高收入国家的总产(27.6亿人口)贡献率为61.7%,而1990年仅为19.8%。在中低收入国家(31.3亿人口),同期水产养殖占比由14.7%提高至46.2%(图17图18)。

图17 1990-2020年各收入水平国家组渔业和水产养殖(不含藻类)增量对比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数据以鲜重当量表示。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图18 2020年主要品种组水产养殖产量占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比例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数据以鲜重当量表示。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在报告水产养殖数据的67个高收入国家中(13.2亿人口),尽管2020年680万吨的养殖产量比起1990年的310万吨翻了一倍还多,但水产养殖对于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的贡献率在2020年却仅为23%(1990年为7.6%);而且,若非这一时期捕捞产量下挫40.1%(从3810万吨跌至2280万吨),水产贡献率还会更低。

26个报告水产养殖数据的低收入国家(860万人口)多数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从水产养殖对渔业总产的贡献来看,这些国家的进展乏善可陈。2020年,水产养殖产量仅占总产的8%,比1990年的3.7%略有提高。

内陆水产养殖

由于部分地区水产养殖使用的是自然或改良咸水,故而《2022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沿用了“内陆水产养殖”的说法;但在不涉及咸水的情况下,“淡水养殖”已经成为了普遍适用的另一种说法。此外,沿海地区沿海池塘中从事的咸淡水养殖在某些国家或某些地区被归为“内陆水产养殖”,在本报告中则归入沿海水产养殖类别。

2020年,全球内陆水产养殖产量为5440万吨,占全球动物品种和藻类养殖总量的44.4%;其中,水生动物品种的内陆养殖产量占水产养殖总产的62.2%。在区域和全球层面上,有鳍鱼养殖规模远超其他所有内陆养殖品种(表8)。然而,不同区域非有鳍鱼品种的发展状况和构成模式差异显著。

表82020年内陆水产养殖以及海洋和沿海水产养殖产量,按区域和主要品种组分列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即无产量或无法获得产量数据。数据不含贝类和珍珠产量。总计数经四舍五入处理,可能有一定出入。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内陆养殖的养殖模式和设施各异。投入强度、技术和管理精细化程度以及与其他养殖活动的整合程度都有所差别。从全球来看,在人工建设的土塘中养殖有鳍鱼和其他品种是截至目前最为普遍的养殖模式。

网箱养殖也内陆养殖中也较为普遍,网栏养殖次之,但这些养殖模式的相对重要性在各国之间差异很大。全球范围的内陆网箱和网栏养殖数据目前尚不确知。基于现有数据,表9列出了部分国家的网箱养殖和网栏养殖产量数据,以及国家有鳍鱼内陆养殖总产。

表9部分国家内陆水域网箱和网栏养殖有鳍鱼类产量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即无数据或无产量。中国网栏养殖产量包括某些中华绒鳌蟹。埃及内陆养殖有鳍鱼类总产量是其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各国在公共开放水域准入以及使用公共开放水域从事水产养殖(包括网箱养殖和网栏养殖)方面的国家和地方政策不尽相同。在适当的监管环境下,公共开放水域中的网箱养殖与池塘养殖和其他方法一样,可以高效、显著地提高水产养殖产量。

在菲律宾和印尼,河流、湖泊和水库中的网箱与网栏养殖(包括网围)发展近几十年来突飞猛进。近年来,主管部门在某些水域启动了减少网箱养殖的举措。中国《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一项政策重点便是使包括水产养殖在内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更加“绿色”,尤其是在内陆地区。绿水青山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相继启动了协调一致的清理方案,清理了绝大多数的网箱和围栏,同时为保护受影响的社区和个人也出台了纾困计划(图19)。部分省份根据水域承载能力评估仍发放了一定数量的许可,不过许可审批过程将环境和养护问题置于网箱养殖经济价值之前。

图19 近年来中国大陆内陆水域网箱和网栏养殖规模缩减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注:数据以鲜重当量表示,按千吨计。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海水养殖和沿海养殖

海水养殖中,动物生长的整个周期或只有生长期发生在海洋中。在第一种情况下,如贻贝等一些物种的生产完全依赖于海洋天然苗种,整个生产周期均在海中完成。而在其他情况下,海水养殖只是生产周期中的育成阶段,需要利用陆地上的苗种场生产种苗,有时甚至是在淡水环境中,例如大西洋鲑。沿海养殖通常在海岸或潮间带的池塘环境,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其对生计、就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亚洲和拉丁美洲。

2020年,全球海洋和沿海养殖产量为6810万吨,其中水生动物产量为3310万吨,藻类为3500万吨。表8按区域列出了主要品种组的海洋和沿海养殖产量。

基于物种的生物特性和养殖方法,甲壳类、软体类和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海洋和沿海养殖很容易区分;然而,有鳍鱼并非如此;很多国家在海洋和沿海养殖模式下养殖不同的有鳍鱼品种,但产量数据却合并统计。根据其他来源的信息和数据,本文首次介绍了海洋和沿海养殖的总体概况,分别阐述了海洋养殖和沿海养殖。分析利用这些初步信息(图20)应当十分谨慎。2020年,有鳍鱼沿海养殖产量为310万吨,占海水养殖和沿海养殖总产(830万吨)的37.4%。甲壳类几乎都是沿海养殖。其他水生动物沿海养殖产量占比为19.4%,海洋藻类(4.2%),软体类(0.5%)。

图20 2016-2020年海洋和沿海养殖主要品种组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数据以鲜重当量表示。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投饵型或非投饵型水产养殖

投饵型水产养殖产量增速逐步超过了非投饵型养殖。尽管绝对产量保持相对稳定,非投饵型水产养殖在水生动物养殖产量中的占比由2000年前的40%下滑至2020年的27.8%。2020年,非投饵型种类产量为2430万吨,包括820万吨内陆养殖滤食性有鳍鱼(主要为银鲤和鳙鱼)以及1620万吨水生无脊椎动物(主要为海洋双壳类)(图21)。

图21 2000-2020年投饵型和非投饵型动物品种水产养殖产量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数据以鲜重当量表示,按百万吨计。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在内陆和沿海养殖的多物种混养系统中,给投饵型物种投喂的饵料也会让滤食性物种直接受益,尤其是水溶性低、能够快速溶解的粉状或粒状饵料。因此,某些条件下投饵型和非投饵型物种之间的边界就没有那么分明。

非洲等区域没有非投饵型品种的养殖经验。尽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滤食性鲤鱼养殖被引入一些非洲国家,但这个产业并未得到发展,新千年之初就被本地居民更加青睐的罗非鱼和鲶鱼所取代。找到并开发能够替代滤食性鲤鱼的本地有鳍鱼品种进行低成本内陆混养,同时提升饲养水源的自然生产率,即便不是空想,也依然困难重重。然而,在非洲沿海地区,多措并举(例如建设国际化苗种场)加快发展海洋软体类养殖不失为提高水产食品12产量的一个现实方案。

养殖水生动植物种类

得益于全球各国水产养殖条件各异,在淡水、咸淡水、海水或内陆咸水等不同类型的养殖系统中养殖的水生种类及其杂交品种也非常丰富。

粮农组织基于国家报告和无报告国家估测数据整理的最新统计数据涵盖了全球所有的水产养殖生产类型,时间跨度为71年(1950-2020年),下有652个单元(技术名称为“种目”)— 比2020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的622个有所增加。这些单元包括494种,7个有鳍鱼杂交种,94个属一级的物种组,57个科或更高一级的物种组。全球范围内,有过养殖记录的物种按分类学认可的标准共有494种,包括313个有鳍鱼种(186个属),88个软体类,49个甲壳类,31个藻类,2个蓝细菌,6个海洋无脊椎动物,3个蛙类(两栖动物),以及2个水生龟类(爬行动物)。

全球实际养殖的水生种类远多于此,当前的有鳍鱼杂交种仅是杂交品种的一部分。杂交品种不仅有有鳍鱼,还有软体类、蛙类、水生龟类和海藻。数据收集方面的局限性使得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无法反映所有的必要细节。水生遗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在使用粮农组织水产养殖数据时应考虑到这些局限,因为此类数据的设计初衷是将水产养殖作为一个农业经济部门进行监测。

尽管养殖水生物种多种多样,但只有少数“主要”品种支撑着水产养殖(表10)。2020年,全球内陆水产养殖总产为580万吨,其中草鱼占比高达11.8%。草鱼和其他23个品种合计占到有鳍鱼内陆水产养殖总产的78.7%。大西洋鲑和21个其他主要品种,例如遮目鱼,占到所有海洋和沿海养殖有鳍鱼品种的75.6%。2020年,大西洋鲑产量为270万吨,占到所有海洋和沿海养殖有鳍鱼品种的32.6%。

表10世界水产养殖主要品种(品种组)产量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部分淡水或海水有鳍鱼品种在两种环境中都能呼吸,获取空气中的氧气;这些品种的生理机制也不尽相同。全球内陆养殖品种有大约30种不同的呼吸鱼类及其杂交种。直至2000年代中期之前,呼吸鱼类全球产量鲜少突破内陆有鳍鱼养殖产量的3%;近年来,这一比例开始逐步走高,现已达到13%左右。2020年,呼吸鱼类产量为620万吨,占比为12.6%,与2019年相比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越南产量下降(图22)。2020年,3个科的品种合计占到呼吸型有鳍鱼总产的83.9%,其中巨鲶科(如苏氏芒鲶,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占47%,胡子鲶科(如尖齿胡鲇,Clarias gariepinus)占26.5%,鳢科(如乌鳢,Channa argus)占10.5%。

图22 1990-2020年呼吸鱼类内陆水产养殖产量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数据以鲜重当量表示,按百万吨计。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back to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