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状况

海洋渔业

资源状况

粮农组织评估结果表明13,2019年,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的鱼类种群占比下降至64.6%,比2017年低1.2%(图23)。这一比例在1974年为90%。相反,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捕捞量在生物不可持续水平的种群占比却一直在增加,由1974年的10%增至2019年的35.4%。这种计算方法对所有鱼类种群一视同仁,无论其丰度和渔获量如何。在粮农组织监测的已评估种群中,生物可持续种群占2019年上岸量的82.5%。

图23 1974-2019年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全球趋势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生物可持续种群包括在最大产量上可持续捕捞种群和未充分捕捞种群,分别占2019年已评估种群总数的57.3%和7.2%。在整个期间,未充分捕捞种群保持下降趋势(在2018年和2019年期间略有反弹),而在最大产量上可持续捕捞种群在1974年至1989年期间下降,随后上升,在2019年达到57.3%。2019年,在粮农组织16个主要捕捞区域中,东南太平洋(区域87)在不可持续水平上捕捞的种群比例最高(66.7%),其次为地中海和黑海(区域37)63.4%和西南大西洋(区域41)40.0%(图24)。相比之下,东北太平洋(区域67)、中东太平洋(区域77)、中西太平洋(区域71)和西南太平洋(区域81)在生物不可持续水平上捕捞的种群比例最低(13-23%)。2019年,其他区域的比例在27%-45%之间(图24)。各捕捞区域的鱼类上岸量差别很大(图9b),因此,每个捕捞区域对全球渔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可能不同,取决于其对全球上岸量的贡献比例。捕捞区域上岸量的时间模式往往显示出其生态生产率、渔业发展阶段、管理和鱼类种群状况的相关信息。一般而言,在排除上岸量较小的北极和南极区域之后,可以观察到三组模式(图25)。1)上岸量在历史高峰后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区域;2)自1990年以来,渔获量围绕全球稳定值波动的区域,与中上层、寿命较短物种为主;3)自1950年以来渔获量持续增加的区域。第一组的生物可持续种群占比最低(59.2%),第二组最高(76.1%),而第三组则介于两者之间(67.0%)。当管理干预不力时,渔获量增长(第三组)意味着捕捞业发展但缺乏控制,资源可持续性可能处于良好状态。然而,当出现增长趋势时,由于仅衡量渔获量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单向模式导致缺乏对比,种群评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不可靠。相反,渔获量呈下降趋势(第一组),通常表明鱼类种群的可持续性在恶化,或虽然实施了严格的法规但种群尚未恢复。最高水平的可持续性(第二组)可能与渔业的充分发展、成熟的管理和有效的捕捞监管有关。但是,其他问题,如环境变化和社会因素,也会影响渔获量趋势。插文3展示了粮农组织正计划修改当前评估方法,以更好反映不同渔业资源相对优势方面的重大变化。

图24 2019年粮农组织主要捕捞区域生物可持续和不可持续鱼类种群百分比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数字百分比代表可持续种群的比例。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图25 1950-2019年水产品上岸量的三种时间模式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1 右手竖轴为左手竖轴未列出的捕捞区域。
注:横轴显示的是2019年图表中所列各捕捞区域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的种群占比。数据以鲜重当量表示。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插文3 改进粮农组织对世界渔业资源状况的定期评估

自1971年首次发布全球海洋鱼类种群审查报告以来,1粮农组织一直定期评估和监测世界海洋鱼类资源状况,自1995年起每两年在《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中公布结果。粮农组织评估的目的是概述全球和区域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协助政策制定和决策,实现这些资源的长期可持续性。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评估方法和可用的相对数据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的方法于2011年2修订,此后未有更新。为了继续提供全面和客观的全球分析,粮农组织决定修订该方法,以更好地反映不同渔业资源的相对优势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并根据最新和更全面的鱼类种群清单进行分析。新的方法将更新种群清单,并为新的分析提供一种分层和透明的方法,且采用较新的报告格式。预期这些变化还将更直接地与成员国不断发展的评估和管理机构及专家群体相联系,从而提高透明度。

在未来关于世界海洋捕捞渔业状况的报告中,解决这些问题的计划是采用区域战略,通过使用与现有信息水平相关联的分层方法,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缩小评估方面的差距。最初和最重要的步骤是更新每个区域分析中考虑的种群清单,从而更好地反映世界不同区域渔业的现实状况。这项工作将与当地专家合作完成,采用区域研讨会及新的磋商形式,如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14.4.1(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的鱼类种群占比)国别调查问卷。分层评估方法取决于各个区域的数据和补充信息的质量:

  1. 第1级 — 传统种群评估可获取并被认为可靠的种群。采用的是管理机构报告的正式结果。
  2. 第2级 — 无正式评估但替代方法(如Sraplus3)可行的种群,因为可获取补充信息,如关于具有丰度指数的上岸量或专家驱动的耗竭先验的外部数据,从而得出特定种群的状况。
  3. 第3级 — 如果用于第1级或第2级方法的数据不足,将采用证据权重4法,根据定性/半定量信息对种群状况进行分类。5

为了说明这种分层方法在《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透明的评估框架中的概念验证,粮农组织将在其两个统计区(区域31和区域37)进行试点,以提交2022年渔委第三十五届会议,并就取得的数据量度比较现有方法和新方法。该试点将以易于复制的标准化格式记录数据、工作流程、分析和报告。此外,将开发新的信息图表(初步原型范例见图),以提供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交流方式,并与渔业管理生态系统方法保持一致,在更广泛的背景下介绍渔业评估。6

将向渔委第三十五届会议提交详细的工作计划,以实现《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关于海洋资源状况方面指标现代化的目标。如果得到批准,将在2024年版《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中提供分层分析和新的可视化传播方法实例,并在大多数地区全面推广。随后,将发布新版粮农组织技术文件《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回顾》,详细描述该方法。该工作计划还设想了一项提高国家和区域渔业机构种群状况评估能力的进程。该计划将鼓励各国机构更多和更积极地参与全球分析,使其能够定期提交分析报告,为粮农组织旗舰出版物提供内容,同时报告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14.4.1方面的进展。

与渔业管理和生态系统复杂性相关的多重指标下不同区域分类信息草图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主要物种的状况和趋势

2019年上岸量最大的前十个物种为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阿拉斯加狭鳕(白眼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鲣(Katsuwonus pelamis)、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蓝鳕(Micromesistius poutassou)、欧洲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太平洋白腹鲭(Scomber japonicus)、大西洋鳕(Gadus morhua)和白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平均而言,2019年,这些种群中有66.7%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略高于64.4%的全球平均水平。欧洲沙丁鱼、大西洋鳕和大西洋鲱的过度捕捞种群比例高于平均值。

金枪鱼种群是最重要的,因为其渔获量大、经济价值高、国际贸易广泛。此外,由于金枪鱼具有高度洄游性且经常跨境分布,其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在全球层面,七个最具商业价值的金枪鱼物种分别是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鲣(Katsuwonus pelami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三种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Thunnus maccoyiiThunnus orientalis)。2019年,主要商业金枪鱼物种贡献了570万吨渔获量,比2017年增长15%,但仍比2014年的历史峰值低14%。平均而言,2019年,在最具商业价值的金枪鱼物种中,66.7%的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略高于所有物种的平均值,但与2017年相比没有变化。

金枪鱼种群受到密切监测和广泛评估,上述七个金枪鱼物种的状况是已知的,不确定性有限。然而,对于其他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物种,大多仍未被评估或评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是一项重大挑战,因为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物种估计至少占全球小规模渔业总渔获量的15%(粮农组织、杜克大学和世界渔业中心,即将出版)。此外,金枪鱼的市场需求仍然很高,而金枪鱼捕捞船队仍然存在严重的能力过剩。需要进行有效管理,包括更好的报告和数据获取,以及对所有金枪鱼种群实施捕捞控制规则,从而将种群维持在可持续水平,特别是恢复过度开发的种群。此外,需要在主要商业物种以外的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物种的数据收集、报告和评估方面开展大量工作。

捕捞区域状况和趋势

2019年,西北太平洋在粮农组织主要捕捞区域中产量最高,占全球上岸量的24.1%。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其总渔获量在1700-2400万吨之间波动,2019年约为1940万吨(图25)。历史上,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和阿拉斯加狭鳕曾经是产量最高的物种,上岸量峰值分别为540万吨和510万吨。然而,在过去的25年中,其渔获量明显下降。相比之下,鱿鱼、墨鱼、章鱼和虾的上岸量自1990年以来大幅增加。2019年,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的两个种群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而在阿拉斯加狭鳕方面,两个种群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另一个种群处于可持续捕捞状态。总体而言,2019年,西北太平洋区域约55.0%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45.0%超出生物可持续水平,与2017年的最后一次评估相比增加了10%。

近几十年来,中东太平洋的渔获量在150-200万吨之间波动(图25)。2019年的总上岸量为190万吨,接近历史最大值。该区域很大一部分上岸量来自中小型中上层鱼类(包括南美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鳀鱼和太平洋白腹鲭(Scomber japonicas)等重要种群)、鱿鱼和对虾。这些寿命较短物种种群的生产率自然更容易受到海洋条件变化的影响,即便捕捞率保持在可持续水平,产量也会有所波动。例如,在过去三年中,加利福尼亚湾种群中加州拟沙丁鱼的渔获量急剧恢复,很可能是对有利环境条件的响应。正如前几年所指出的,过度捕捞会影响特定的高价值沿海水产资源,如石斑鱼、鲷鱼和虾。然而,由于现有信息有限,这些种群的状况高度不确定。中东太平洋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的已评估种群比例自201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85.7%,在各捕捞区域中排名第二。

2019年,东南太平洋的水产品产量为780万吨,约占全球上岸量的1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图25)。两个产量最高的物种是秘鲁鳀和美洲大赤鱿(Dosidicus gigas),其上岸量分别为近500万吨和90万吨。这些物种被认为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主要原因是由于对鳀鱼实行更加谨慎和有效的渔业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上岸量减少。贝氏智利鲱(Strangomera bentincki)也在可持续限度内捕捞。相比之下,南美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智利无须鳕(Merluccius gayi)和澳洲无须鳕(Merluccius australis)继续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而小鳞犬牙南极鱼(Dissostichus eleginoides)目前正在不可持续水平上捕捞。尽管该区域内的大部分渔获量(约95%)来自处于可持续水平的种群,但总体而言,2019年,东南太平洋区域仅有33.3%的已评估种群在可持续限度内捕捞。

中东大西洋的渔获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波动,2019年达到540万吨,为时间序列中的最高值(图25)。欧洲沙丁鱼是最重要的一个物种,自2014年以来,每年报告的渔获量约为100万吨,其种群仍未充分捕捞。圆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是另一个重要的小型中上层物种。2019年,其渔获量总体下降至约18.4万吨,仅为2001年峰值的50%左右。该物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众所周知,该区域底层资源被密集捕捞,种群的状况各不相同,有些被列为可持续,有些则是不可持续。总体而言,2019年,中东大西洋60%的已评估种群处于生物可持续限度内。

在西南大西洋,总渔获量在180-260万吨之间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一段时间呈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170万吨,比2017年减少5%(图25)。上岸量最大的物种是阿根廷鱿(Illex argentinus),历史上占该区域总渔获量的10%-30%。然而,2019年,该物种的上岸量下滑至25万吨(14%),相比之下,阿根廷红虾(Pleoticus muelleri)的渔获量自2005年以来大幅增长。两者都是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2019年,阿根廷无须鳕(Merluccius hubbsi)的渔获量比2017年增加了26%,因此就其44.9万吨的渔获量而言,这是该区域最重要的物种。由于大力改进评估和管理,包括降低捕捞死亡率,其中一个无须鳕种群在2019年已恢复到生物可持续水平。此外,自2017年以来,南美尖尾无须鳕(Macruronus magellanicus)和弗氏绒须石首鱼(Micropogonias furnieri)的渔获量分别增加了约70%和20%。总体而言,2019年,西南大西洋60.0%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比2017年提高20%。

2019年东北太平洋的上岸量保持在与2013年相同的水平,约为320万吨(图25)。阿拉斯加狭鳕仍然是最丰富的物种,约占总上岸量的50%。太平洋鳕(Gadus microcephalus)、无须鳕和鳎目鱼也是渔获量的主要贡献者。除鲑鱼种群外,该区域的大多数物种都很健康且管理良好,主要原因在于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和北太平洋渔业管理委员会的科学建议,以及有助于减少来自远洋捕捞国家捕捞压力的良好治理。然而,2019年,太平洋鲑鱼种群(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部地区以及美国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大鳞大麻哈鱼、银大麻哈鱼、红大麻哈鱼和大麻哈鱼)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总体而言,2019年,该区域86.2%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在各捕捞区域中比例最高。

东北大西洋是第三大产区,2019年渔获量为810万吨,比2017年下降120万吨。其上岸量在1976年达到1300万吨的峰值,然后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略有恢复,此后一直在下降(图25)。其渔业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经历了极端的捕捞压力。从那时起,各国对捕捞压力进行了更好的管理,希望能够重建过度捕捞的种群。在2000年代,大西洋鲭鱼(Scomber scombr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欧洲鲽(Pleuronectes platessa)、欧洲鳎(Solea solea)、北鳕(Boreogadus saida)和大西洋鳕(Gadus morhua)有所恢复,在2010年代后期,欧洲鳎(Solea solea)和牙鳕(Merlangius merlangus)有所恢复。2019年,东北大西洋72.7%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

2019年,西北大西洋的水产品产量为170万吨,从20世纪70年代初达到450万吨的峰值之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图25)。大西洋鳕、双线无须鳕(Merluccius bilinearis)、白长鳍鳕(Urophycis tenuis)和黑线鳕(Melanogrammus aeglefinus)种群恢复状况不佳,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上岸量保持在约10万吨,仅为1965年历史峰值210万吨的5%。恢复状况不佳的原因是环境造成一些种群的生产率发生变化,如大西洋鳕(Gadus morhua)、美洲拟庸鲽(Hi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美洲拟鲽(Pseudopleuronectes americanus)和黄尾鲽(Limanda ferruginea)。尽管渔获量可能很低,也没有发生过度捕捞,但这些种群仍然没有恢复。总的来说,无脊椎动物渔业与有鳍鱼类渔业相比状况较好。总体而言,2019年,西北大西洋61.1%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

中西大西洋的总渔获量在1984年达到最高的250万吨,然后逐渐下降至2014年的120万吨,2019年略微回升至140万吨(图25)。小型中上层鱼类,即大鳞油鲱(Brevoortia patronus)和圆小沙丁鱼,处于充分捕捞状态。中型中上层鱼类,如大西洋马鲛(Scomberomorus cavalla)和椭点马鲛(Scomberomorus maculatus),似乎处于充分捕捞状态,而巴西马鲛(Scomberomorus brasiliensis)似乎过度捕捞状态。鲷鱼和石斑鱼是该区域价值最高、捕捞最密集的物种,尽管采取管理行动,定向捕捞努力量有所减少,但一些种群仍然处于过度捕捞状态。高价值的无脊椎动物物种,如眼斑龙虾(Panulirus argus)和女王凤凰螺(Lobatus gigas),处于充分捕捞状态。目前,对虾和沿圭亚那-巴西大陆架的克氏剑虾(Xiphopenaeus kroyeri)处于可持续捕捞水平。2019年,中西大西洋62.2%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东南大西洋的上岸量呈下降趋势,总量从330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140万吨(图25)。竹荚鱼和无须鳕为该区域最重要的物种,由于种群得到良好补充且实施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已恢复至生物可持续水平。南非拟沙丁鱼(Sardinops ocellatus)种群仍然严重退化,需要纳米比亚和南非采取特别保护措施。小沙丁鱼属(Sardinella auritaSardinella maderensis)种群在安哥拉和纳米比亚部分沿岸地区非常重要,仍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怀氏脂眼鲱(Etrumeus whiteheadi)处于未充分捕捞状态。然而,2019年,短线竹荚鱼(Trachurus trecae)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非法捕捞重点对象南非鲍螺(Haliotis midae)的状况继续恶化,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总体而言,2019年,东南大西洋64.7%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

地中海和黑海的总上岸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约200万吨的历史最高值,在2014年降至110万吨的低点;自2015年以来,略有恢复,2019年渔获量为140万吨(图25)。大多数定期评估的重要商业种群继续超出生物可持续限度捕捞,包括欧洲无须鳕(Merluccius merlucci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欧洲沙丁鱼。在过去几年中,其中一些种群的过度捕捞程度出现下降趋势,但根据地中海渔业总委员会,所有资源的总捕捞死亡率估计比可持续参考点高出近2.5倍。2019年,地中海和黑海36.7%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14

2019年,中西太平洋的上岸量为139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7%),位居第二,延续了自1950年以来的线性增长趋势(图25)。水生物种高度多样化,但渔获量并不总是按物种划分,通常记录为“沿海杂鱼类”、“中上层杂鱼类”和“未确定的海洋鱼类”,这些鱼类合计占该区域2019年总上岸量的近50%。主要物种为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约占总上岸量的21%。小沙丁鱼和鳀鱼在该区域也非常重要。未充分捕捞的种群很少,特别是在中国南海西部海域。报告的渔获量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可能是因为捕捞范围扩展至新的区域,或捕捞低营养层级目标物种。该区域的热带和亚热带特征以及可获得数据的有限性使种群评估具有挑战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总体而言,2019年,中西太平洋79.6%的已评估鱼类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

东印度洋的渔获量继续呈现稳定增长,2019年达到680万吨(图25)。种群状况信息通常较为匮乏,只有某些区域的少数沿海种群可获得相关信息。粮农组织监测的大多数种群是根据渔获量趋势和其他辅助信息进行评估的,而不是根据分析性种群评估或独立的渔业数据。因此,该区域的种群状况是高度不确定的,应谨慎对待。托氏鲥(Tenualosa toil)、小沙丁鱼(Sardinella spp.)、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和长头小沙丁鱼(Sardinella longiceps)的上岸量高度波动,很可能是由捕捞压力和环境变化的综合影响所造成的云鲥(Tenualosa ilisha)种群为充分捕捞,或过度开发。在可持续限度内的种群包括鳀鱼、墨吉对虾、斑节对虾、鱿鱼和墨鱼。2019年,在东印度洋的已评估种群中,有65.3%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

在西印度洋,总上岸量继续增加,2019年达到550万吨(图25)。西南印度洋,主要对虾资源(主要出口创汇产品),继续呈现明显过度捕捞迹象,需要有关国家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整个区域的海参种群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西南印度洋渔业委员会持续更新对该区域主要捕捞种群状况的评估结果。2019年评估表明,西印度洋62.5%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37.5%在生物不可持续水平上捕捞。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渔业具体目标的前景

2019年,世界海洋渔业中64.6%的鱼类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显著的持续下降趋势(图25)引起了国际社会和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警觉,迫切需要具体计划和行动来实现可持续渔业。

过度捕捞(捕捞使种群丰度下降至可产生最大可持续产量的水平之下)不仅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运作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减少渔业产量,随后导致负面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将过度捕捞的种群重建至能够实现最大可持续产量的生物量,可使渔业产量增加1650万吨,年收益增加320亿美元(Ye等,2013)。这也将增加海洋渔业对沿海社区粮食安全、营养、经济和福祉的贡献。对于那些高度洄游、跨境以及完全或部分在公海捕捞的渔业资源,形势显得尤为严峻。《联合国鱼类种群协定》(自2001年起生效)应成为公海渔业管理措施的法律依据。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设定了明确的渔业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目标14.4):到2020年终止海洋渔业过度捕捞。目前,世界渔业正偏离这一目标。不过,全球状况可能掩盖了区域和国家内部的进展差异。最近的一项研究(Hilborn等,2020)表明,平均而言,经过科学评估和强化管理的种群的丰度已增加或达到拟定目标水平,相反,渔业管理不完善区域的捕捞率远高于已评估种群,丰度则较低。这凸显出迫切需要在未实行可持续管理的渔业中推广和调整成功的政策和法规,并建立创新机制,促进世界各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内陆渔业

背景

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抵御力主要由环境因素驱动,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温度、水流以及由水生系统季节性扩张和收缩造成的营养脉冲。这些生态系统的物种所具有的生存策略,使它们能够因地制宜地利用不同系统固有的变异性或稳定性,不论是在北极、山地、温带或热带、湖泊、河流、湿地或洪泛区。

与鱼类种群或特定内陆渔场的表现密切相关的是水质和水量、鱼类种群完成生命周期所依赖的生境的规模和健康状况以及这些生境之间的连通性。热带洪泛区是世界上一些最大规模内陆渔场的所在地,许多人的生计、粮食安全和营养也依赖于此。在该区域,洪水的年际变化决定了水产品的生存率和生长率,从而决定了能够从高死亡率中恢复的种群规模。这些系统的捕捞压力可能很大,但通常不是决定渔场状况的主要驱动因素。相反,温带或北极湖泊或溪流中的孤立种群可能非常容易受到过度捕捞的影响,尽管生境、产卵场和连通性受到的影响仍可能是决定种群健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压倒性因素。

世界热带流域的重要内陆渔场的特点仍为存在大量物种,并且利用这些物种的渔场高度多样化。由于这些重要的、用作食物供应的渔场中有许多位于最不发达国家或低收入缺粮国家,监测和管理这些渔场的人力和财力资源有限。鉴于这类渔场多数都极为分散,使用传统的评估方法(长度频率调查、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调查、渔场独立调查等)耗时长、成本高,而且针对上岸量的税收种类有限,国家的投资回报率低,因此很难说服政府开展评估。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内陆水域的低调处理也意味着相应的评估和监测优先度较低,或者在有许多其他竞争需求的情况下被视为不必要开支。

集水区和流域的跨界性质是另一个需要克服的挑战,因为流域边界不一定是便利的国家边界,或者地方管辖区的边界。很少有存在重要内陆渔场的大河流域完全处于一个国家的边界内。在较大的大陆和群岛国家,国家内陆渔业上岸量包括若干不同流域的渔获量,均由地方压力驱动。在这两种情况下,国家的总渔获量数据都不能为一个国家的内陆渔业状况提供准确、令人满意或有用的信息。重要的是,许多国家通常只监测最大的渔场或上岸点,采用估计量或忽视其他较不密集的渔场,进一步模糊了对内陆水域及其渔业真实状况的认识。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和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中与内陆水域相关的具体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和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中与其间接相关的具体目标,我们应该如何设法在这些情况下跟踪内陆渔业的状况?

如果没有适当的评估,水资源开发、农业和工业环境影响、毁林和土地退化对内陆渔业的食品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影响就无法得到说明。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认识到国家评估的这些局限性和内陆渔业的流域性质需要一种新的评估模式,可以整合多个来源的信息,通常进行远程收集并使用间接指标测量,但目前还没有实现这种做法的工具和计算机建模能力。2016年,粮农组织与美国地质勘探局和选定的渔业专家合作,启动了一项进程,为内陆渔业绘制全球威胁图,将20个确定的作用于各集水区和流域的人为压力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威胁指标。对影响内陆渔业的各个流域和子流域的相关压力,根据其在各流域的重要性进行加权。该模型的初步结果在2020年版《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粮农组织,2020a)中提出,并计划在2022年版中进行更新。

目前,美国地质勘探局已经进一步完善了威胁评估方法,并对影响内陆渔业的各个威胁类别的150多个空间数据层的增强回归模型输出进行了自动化。通过改进加权方法,使空间数据有意义并指定相对重要值。该方法综合了来自文献、增强回归树和专家意见的权重。审查了关于已记录的威胁、响应和影响的9000多篇同行评审文章,涉及对内陆渔获量最重要的45个流域。作为补充,还对来自79个国家的536名内陆渔业专业人员进行了调查,要求其在地方层面对最熟悉的渔场开展威胁评分。威胁评估是一个完全透明、可复制的框架,能够实现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内陆渔业客观评估。配套门户网站将为渔业管理者和其他用户总结评估结果。

图26根据汇总的压力类别概述了各大洲面临的威胁。压力类别的标准按1-10的数字量表进行评价,其中“低压力”为评分1-3分,“中压力”为4-7分,“高压力”为8-10分。在对内陆渔业非常重要的所有主要流域中,估计28%的渔场处于低压力状态,55%处于中压力状态,17%处于高压力状态(左侧长条,“世界”)。大多数区域遵循类似的比例分布模式。这些结果促使人们关注大多数具有中度到高度退化生态属性的流域,并可通过追踪变化的基线指标来改善内陆渔业。对这些估值,需要考虑一些重要因素。其一,在该图中,各流域的代表性相同,并非基于其规模或渔获量。例如,覆盖较大地理区域的流域(如刚果河)与覆盖较小区域的流域(如塞皮克河)代表性相同。然而,由于该模型可以使用不同比例尺的数据,可根据与渔业管理者或用户最相关的指标,利用流域和水文特征对相应的威胁进行汇总。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该图中,各大洲的流域数量并不相同。例如,亚洲和非洲分别有12和14个对内陆渔业非常重要的水文流域,而大洋洲只有2个。为便于使用和说明,将按生物地理学领域、生态区和水文流域对评估结果分别进行总结。

图26 各区域主要内陆渔业状况

资料来源:佛罗里达大学土地和水资源实验室。
注:对内陆渔业及其渔获量最重要的流域(n=45个流域)的成比例威胁状况按大陆区域和跨大陆区域进行平均。
资料来源:佛罗里达大学土地和水资源实验室。

对单个流域的分析

通过威胁测绘方法,可以在从全球层面到单个流域或子流域层面的不同分辨率等级上,对内陆渔业的粮食生产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受到的威胁进行评价。对子流域的数据进行分解可以显示出流域的不同部分如何影响其总体威胁水平,以及流域各部分并非受到同样的影响,从而揭示出需要集中开展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工作的领域,以及流域各部分可支持不同类型渔业活动并受到不同威胁。渔业的脆弱性及其社会经济特征也将根据其空间分布而变化,需要加以考虑。将对特定内陆渔业状况的认识与全球威胁图联系起来,可以提供基线和方法,就内陆渔业资源实现国际目标,如“爱知目标”的进展情况开展有意义的报告,并通过认识内陆渔业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系统恢复行动如何维系这一重要性,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内陆渔业进行定期且有意义的全球评估,需要承诺和额外资源对指示性渔业活动进行常规评估,并同意按共同框架报告。这将使粮农组织能够以类似于其海洋种群状况评估的方式来整理全球评估。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采用全球公开的数据,因此可以覆盖那些在收集数据和向粮农组织报告数据方面能力非常有限的国家;通过在每个区域选择一些指示性流域,将有可能深入了解世界不同区域的渔业状况。然而,为了校准和改进说明,应利用当地可用数据、当地知识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实地收集补充数据,对结果进行“实地验证”;对于存在若干不同渔业活动的较大复杂流域尤其如此。将威胁图与地区层面的渔业数据联系起来,能够进行更详细的国家分析和规划,特别是确定需要进一步了解主要威胁及其与渔业生产和鱼类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区域。这将使国家渔业机构能够确定面临风险的重要内陆渔业(或水生生物多样性),并优先考虑适当的渔业监测和管理干预措施。如果在同一水体中存在若干不同渔业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应对驱动因素或应对不同的驱动因素(例如,可能是在同一水体中存在针对大型掠食性物种和小型中上层鱼类的渔业活动,或在一条大河中捕捞洪泛区常栖和洄游物种),因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可能以不同方式受到影响,结果需要仔细解读。

编写更详细报告可能还需要在一些生产率最高的流域,选择并系统跟踪一些指示性渔业活动。每一类渔业活动都将传递有关流域现状的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转化为有意义的管理行动。这些数据也可以按一个共同框架进行报告,使粮农组织能够进一步完善全球层面的评估。插文4说明了如何展示这种流域评估。

插文4 流域评估实例:马拉维湖/尼亚萨湖

图A以马拉维/尼亚萨湖为例探讨了如何进行流域评估,该湖是马拉维、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共有的东非大裂谷湖泊之一。人口密度和增长率都很高,特别是在该流域的马拉维部分。捕捞是最重要的生计来源之一,至少有160万人以此为生。鱼类是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为马拉维提供了70%的动物蛋白。渔业可分为使用32对和8个尾拖网渔船的半工业化渔业(上岸量的12%)和主要使用独木舟的手工渔业(上岸量的88%)。常见的渔具类型包括刺网、开放水域灯光诱捕围网、陷阱和蚊帐。马拉维分别于1976年和2002年开始对其水域的半工业化渔业和手工渔业进行系统监测。另外两个国家没有可比较的数据集。

图A 马拉维湖/ 尼亚萨湖流域报告单

资料来源:佛罗里达大学土地和水资源实验室。
注:插文中的信息来自 Weyl, Ribbink and Tweedle(2010)1以及 Gumulira, Forrester and Lazar(2019)2
资料来源:佛罗里达大学土地和水资源实验室。

马拉维湖/尼亚萨湖的拖网渔业自1990年左右开始下滑,而手工渔业的上岸量自开始数据收集以来一直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渔民数量的增加和捕捞强度的提高。渔获物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图B)。手工渔业曾经相当多样化,目前尽管年际波动很大,但马拉维湖沙丁鱼(Engraulicypris sardella)却占手工渔业渔获量的90%以上。拖网渔业主要针对一些慈鲷科鱼类,其中卡朗口孵非鲫(罗非鱼属Oreochromis)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资源崩溃且从未恢复,而小口孔首丽鱼(龙占丽鱼属Lethrinops,底栖深水慈鲷鱼)自200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减少。目前,拖网渔业主要捕捞沼泽双弓齿丽鱼(双弓齿丽鱼属Diplotaxodon,深水中上层慈鲷鱼),与手工渔业的竞争有限,渔获量相当稳定。一般认为,过度捕捞是造成观察到的渔获量构成变化的原因。然而,取水、污染、土地使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其他因素最有可能造成这些变化。与其他湖泊一样,马拉维湖/尼亚萨湖鱼类生产受该流域支流的自然和人为来源的营养素影响。此外,上升流使得底层的营养素形成再循环。上升流随着盛行风的强度和方向以及水温决定的温跃层深度而变化。小型中上层浮游生物食性鱼类通常很快会对营养素输入变化做出反应,如马拉维湖沙丁鱼。

图B 马拉维湖/尼亚萨湖手工渔业和半工业化渔业的鱼类上岸量

资料来源:马拉维渔业部。

虽然物种层面的信息可能并不重要,但渔获物的物种数量包含了重要信息。然而,监测不同的生态类型(如洄游物种、小型中上层鱼类、较大生长型和寿命较长物种、非本地物种)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指示性渔业活动很可能是针对已被监测的重要物种。不过,实际上并不需要如此,只要渔获物提供了相关类型所有物种的状况信息。

back to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