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 2022

第4部分 新出现的问题及前景

渔业和水产养殖预测

说明:本报告撰写之际(2022年3月),乌克兰冲突使得全球价值链和贸易又增加了一重不确定性。能源和投入品(包括水产养殖饲料)价格已经开始显现飙升势头。运营成本升高势必会带来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13价格上涨。航班取消和/或航线更改给货运能力带来压力,进一步扰乱供应链,带来更多的交付延误。乌克兰冲突还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地缘政治格局改变,影响美国、欧洲、中国、俄罗斯联邦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这种变化给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下文预测仅在最保守的层面上考虑了战争的潜在影响。随着影响评估结果逐渐清晰,预测数据未来还会进一步调整。

本节介绍了运用粮农组织2010年开发的鱼品模型(粮农组织,2012b,第186-193页)所做的中期展望,旨在探讨渔业和水产养殖的未来可能发展。鱼品模型与每年用于编制十年农业预测的Aglink-Cosimo模式有所关联,但并未归入后者。十年农业预测由经合组织与粮农组织联合编写,每年发布在《经合组织-粮农组织农业展望》(经合组织和粮农组织,2021b)。粮农组织鱼品模型运用一整套宏观经济假设和选定价格来编制农业预测数据。本节介绍的渔业和水产养殖数据来源于粮农组织针对2021-2030年开展的特别分析。

本节中的预测数据展望了渔业和水产养殖生产13、利用、贸易14、价格以及可能影响未来供需的其他重要问题。需要说明的是,预测数据仅是根据一套特定假设做出的情境分析结果,就渔业和水产养殖的未来发展提出见解。这些假设包括:未来的宏观经济环境;国际贸易规则和关税;事件发生频率及其对资源的影响;是否会出现其他严重事件,例如海啸、热带风暴(气旋、飓风和台风)、洪水以及新发水生物种疾病;更加完善的渔业和水产养殖管理措施,包括捕捞限制;以及是否会出现市场冲击。鉴于中国在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地位,假设中考虑到了中国“十三五”(2016-2020年)和“十四五”(2021-2025年)期间制定政策的延续性,继续发展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粮农组织,2018b;插文31)。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将取决于全球、区域和本地相关的很多因素。人口和经济增长、城镇化、技术发展和膳食多样化,预计将推动食品需求持续扩大,尤其是对动物产品(包括水产食品13)的需求。

产量

基于所做假设,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不包括藻类13)预计将继续增长,2030年达到2.02亿吨(图70),比2020年提高14%,绝对数量增加2400万吨(表18)。尽管总量持续增加,但增长速度和增长的绝对水平预计将低于2010-2020年(年均增速为23%,增量为3300万吨)。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的大部分增长都将来自于水产养殖部门,2027年产出可能首次突破1亿吨。水产养殖产量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06亿吨,与2020年相比,增幅为22%,近1900万吨。养殖品种在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包括食品和非食品用途)中的占比预计将由2020年的49%提高至2030年的53%(图71)。

表18 2030年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预测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1 塞浦路斯同时计入亚洲和欧盟。
2 2020年总数中还有1030吨的产量国别不详,该数据未计入其他任何总数。
注:不含水生哺乳动物、鳄、短吻鳄、凯门鳄和藻类。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图70 1980-2030年世界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不含水生哺乳动物、鳄、短吻鳄、凯门鳄和藻类。数据以鲜重当量表示。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图71 1980-2030年世界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不含水生哺乳动物、鳄、短吻鳄、凯门鳄和藻类。数据以鲜重当量表示。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未来十年间,水产养殖产量的年均增速与过去十年相比将减缓至半,由2010-2020年的4.2%下降至2020-2030年的2.0%(图72)。增速放缓背后有多种原因15,包括:更大范围地推行和实施环保法规;水资源和适于生产的地理位置选择减少;集约化养殖带来水生动物疫病频发;水产养殖生产率提高速度放慢。特别是,中国的政策转变预计将对总体增速放缓产生显著影响。自2016年起,中国在推动水产养殖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型的同时,积极引入利于保护生态的技术创新,实现生产与环境的更好协调。政策转变初期,产能有所下滑,但随后便进入了更快的增长期。中国到2030年仍将保持全球生产大国的地位,但2020-2030年的水产养殖产量预计增速为21%,仅为2010-2020年(40%)的一半。2020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在全球总产中占比为57%,预计到2030年将略微下降至56%;但同期,水产养殖对中国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的贡献将从79%提高至82%。中国水产养殖增速放慢带来的影响预计在一定程度上可被其他国家产量增加弥补。

图72 1980-2030年世界水产养殖年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1 2020年代含2030年。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预计各大洲的水产养殖产量都将持续增加,但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品种与产品的增长情况不一(图73)。预计水产养殖在美洲(比2020年增长29%)、非洲(增长23%)和亚洲(增长22%)增势最为迅猛。非洲水产养殖产量增长将得益于近年来养殖能力不断增强;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本地需求扩大,国家也出台政策鼓励水产养殖发展。尽管增势喜人,但非洲水产养殖总体产量仍较为有限,到2030年仅为280万吨,主要来自于埃及(190万吨)。亚洲国家将继续主导水产养殖部门(在2030年保持全球水产养殖总量88%的占比),2030年产量增长的88%以上也将来自于亚洲国家。

图73 水产养殖对各区域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的贡献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不含水生哺乳动物、鳄、短吻鳄、凯门鳄和藻类。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所有养殖品种组都将继续增长,但不同群组之间增速不均,各个品种的数量重要性也会随之改变。总的来说,由于鱼粉预期价格走高,供应减少,因而膳食中鱼粉和鱼油占比较大的品种增速较慢。

与2019年和2020年小幅下滑的情况相比,捕捞渔业在未来几十年预计将有所回升,展望期结束时全球捕捞渔业产量将达到9600万吨,比2020年增加500万吨,总体增幅为6%。未来十年会有一些波动,这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南美捕捞量下降,尤其是鳀鱼,导致未来十年全球捕捞渔业产量总体下滑2%左右16。捕捞渔业产量总体增加受到多重因素驱动,包括:1)得益于资源管理改进,部分种群逐步恢复,捕捞产量也随之增加;2)在捕捞不足的少数几个国家中,或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捕捞机遇,或是因为放松了渔业管理措施,国内捕捞产量有所增长;3)受到立法驱动,或因食品及非食品用途水产品种的市场价格走高,渔获物利用得以改进,丢弃物、浪费和损失有所减少。中国预计仍将保持生产大国的地位,但随着中国的环保政策在未来十年持续发力,捕捞渔业产量预计将保持在2020年的水平。在捕捞渔业方面,中国的政策将通过控制许可、减少渔民和渔船数量以及控制产出等方式,逐步减少国内捕捞产量。其他目标包括:推动渔具、渔船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持续减少燃料补贴;消除非法、不报告、不管制捕鱼;通过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季节性禁捕等方式恢复国内种群数量。但在中国的政策方案中,国内捕捞量的预期减少将由远洋渔船捕捞产量增加予以补偿。2030年,鱼粉和鱼油产量将分别比2020年增长11%和13%,但用于生产鱼粉和鱼油的捕捞资源在捕捞产量中的占比会略有下滑(2030年为17%,2020年为18%)。鱼粉和鱼油产量预期增长是因为2030年捕捞渔业总体产量会高于2020年,此外鱼品加工业中鱼废料和鱼副产品生产的鱼粉和鱼油产量也将有所增加(图74)。2020年至2030年间,源自鱼废料的鱼粉产量占比将由27%提高至29%,鱼油产量占比将由48%略降至47%。

图74 1990-2030年世界鱼粉产量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消费17

多数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将供人类消费,这一比例预计将持续提高,由2020年的89%上升至2030年的90%。总体而言,2030年可供人类消费的水产食品数量预计将比2020年增加2400万吨,达到1.82亿吨,增幅为15%,低于2010-2020年的水平(23%)。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增量缩减,水产食品名义价格走高,人口增速放慢,部分国家(尤其是高收入国家)需求饱和,水产食品增长乏力(2020-2030年年均增速为0.3%)。

总体而言,全球水产食品消费增长由若干因素拉动,包括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需求扩大,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提高,以及收获后方法和配送渠道的完善扩大了水产品18销售范围。需求还会收到膳食趋势改变拉动,人类消费的食品类型更加丰富,更加注重健康和营养,而水产食品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需求增长将主要来自中等收入国家。这些国家预计将占2030年消费增量的82%,会消费73%供人类消费的水产食品(2020年为72%)。2030年,全球可供人类消费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中约有72%将被亚洲国家消费,消费数量最低的是大洋洲。2030年,预计各大洲水产食品消费总量均将有所增长,其中非洲和大洋洲增速最快(均为26%),随后为美洲(17%)、亚洲(15%)和欧洲(6%)。

2030年人均水产食品表观消费量预计将达到21.4公斤,高于2020年20.2公斤的水平;但人均水产食品表观消费量的增速将由2010-2020年的1%下滑至2020-2030年的0.6%。除非洲外,人均水产食品消费量在各个区域均将呈上升趋势。预期增速最快的为大洋洲(12%),随后为美洲(9%)、亚洲(7%)和欧洲(6%)。尽管总体呈上升趋势,各个国家之间和内部鱼类消费的数量和品种趋势也都不尽相同。2030年,供人类消费的水产食品中约有59%预计将来自于水产养殖,高于2020年56%的水平(图75)。

图75 水产养殖日益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不含水生哺乳动物、鳄、短吻鳄、凯门鳄和藻类。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在非洲,人均水产食品消费量预计将从2020年的9.9公斤略有下滑到2030年的约9.8公斤。撒哈拉以南非洲下滑趋势更为明显(同一时期由8.6公斤下滑至8.4公斤)。尽管由于产量和进口双增导致水产食品供应总量扩大,但这种增长仍然赶不上非洲人口增长的速度。埃及是个例外,本已相当可观的水产养殖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30年产量比2020年增长20%)。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水产食品消费量的预期下滑引发了食品安全关切,因为这一区域营养不良问题严峻(粮农组织等,2021),且在很多非洲国家鱼类蛋白都在动物蛋白摄入中占有较大比例(见“水产食品消费”)。这种下滑趋势可能也会削弱对水产品依赖程度较高国家的能力,令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中营养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目标2.1和2.2的能力。

贸易

水产品贸易在展望期间将持续扩大,但较上个十年增速放慢,这背后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减慢,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价格走高(会对水产品种的总体需求和消费造成影响),一些生产和出口大国国内需求更加强劲,例如中国预计将增加面向国内市场的水产养殖产量。贸易在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食品供给和食品安全方面。据测算,2030年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出口量将占总产量的36%左右(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则为31%),包括各类供人类消费的产品,或不可食用产品。水产养殖在水产食品国际贸易中占比将逐步提高。从数量上看,中国仍将是最大的水产食品出口国,随后为越南和挪威。水产食品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亚洲,2020年新增出口量将有约52%来自于亚洲。亚洲在供人类消费鱼品贸易总量中的占比将由2020年的47%提高到2030年的48%。高收入国家仍将高度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2030年,欧盟、日本和美国水产食品合计进口量占全球进口总量中的比例将为39%,略低于2020年(40%)。

鱼粉和鱼油贸易预计将分别增长9%和7%。秘鲁和中国仍将作为主要的鱼油出口国,挪威和欧盟是主要进口国,特别是用于鲑鱼养殖。秘鲁预计仍将是鱼粉的主要出口国,之后为欧盟和智利,而中国是主要进口国。

价格

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在下个十年将进入名义价格走高的阶段。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包括包括需求侧收入增加、人口增长,以及肉类价格上涨;而从供给侧来看,捕捞渔业产量增长疲软,水产养殖产量增速放缓,很多重要投入品面临成本压力,例如饲料、能源和鱼油。此外,中国渔业和水产养殖增速放缓也会刺激中国价格走高,与全球价格出现碰撞。贸易产品平均价格增幅最大(2030年比2020年增长33%),随后为水产养殖产品(增长29%),最后为捕捞产品价格(19%,不包括鱼类的非食品用途)。养殖品种价格上涨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鱼粉和鱼油价格走高;在全球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鱼粉和鱼油价格预计将分别上涨11%和1%。饲料价格高企也将影响水产养殖的品种构成,转向饲料需求少、价格低或完全不用饲料的品种。生产端价格上涨,加之水产食品需求扩大,将刺激水产品国际贸易平均价格在2030年比2020年上涨18%。

从实际价格来看,除养殖产品和贸易水产品外,所有价格在预测期内均会略有下调,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从单个品种来看,供给或需求波动会带来更大的价格起伏。此外,水产养殖预计会在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供应中占有更大比例,故而将对水产品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价格构成产生更大影响。鱼粉和鱼油价格预计将会显著下调。然而,这两种产品的价格已经处在历史高位 — 自2005年开始强势走高,鱼粉价格一路上扬,到2030年将比2005年高出28%。鱼油的价格趋势更为突出,2030年实际价格预计将比2005年的观测价格高出70%。若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所有这些价格数据表明将捕捞渔业和鱼品废弃物制成鱼粉和鱼油在预测期内仍将带来可观的利润。

主要预测结果概述

通过分析总结出2030年之前的以下主要趋势:

  • 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生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均将保持上升势头,但增速将逐步放缓。
  • 因资源管理得当的区域产量增加,全球捕捞产量有望实现一定程度的增长。
  • 水产养殖产量尽管增速放缓,仍是填补供需缺口的主要来源。
  • 水产食品供应在各个区域都将有所扩大;人均消费量在非洲预计会有小幅下滑,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引发粮食安全关切。
  • 水产品贸易增速预计将慢于过去十年,但渔业和水产养殖出口量在总产量中的占比预期将保持稳定。
  • 名义价格将持续上涨,但实际价格则会下调,水产养殖和贸易产品除外。
  • 中国将在“十三五”(2016-2020年)和“十四五”(2021-2025年)期间实施的渔业和水产养殖改革新政预计将给全球市场带来显著冲击,价格、产出和消费都将受到影响。

主要不确定性

本节所做预测(参见插文33)建立在一系列经济、政策和环境假设之上。若实际情况偏离任一假设,都会造成渔业和水产养殖预测结果出现偏差。短期来看,新冠疫情及其对全球价值链的相关影响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贸易仍在恢复当中;此外,俄乌冲突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持续冲突会影响到贸易、价格、物流、生产、投资、经济增长和生计等方方面面,由此产生的粮食安全震荡波及的范围远远不止乌克兰,对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也会造成巨大冲击。(插文34

插文33 到2050年渔业和水产养殖的潜在情境

粮农组织近期对2050年前的情况进行了初步预测1,提出了渔业和水产养殖的三种可行情境,供考虑和采取行动。预测以《经合组织-粮农组织农业展望》中粮农组织鱼品模型结果等多个行业增长期望值为基础。2

照常

该情境遵循的趋势路径与经合组织-粮农组织2030年前情况预测得出的趋势路径相似,捕捞渔业略有增长(主要因为改进了管理),水产养殖大幅增长(尽管与前几十年相比增速放缓)。该情境表明,海洋和内陆捕捞渔业之所以有所增长,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内陆渔业完善了报告制度。由于技术进步,到2050年,海洋捕捞渔业不直接用于人类消费的比例应该在2030年基础上有所下降。

悲观

这一情境预测水产养殖规模扩大会遭遇几次失败,且不可持续做法继续存在,造成很多新养殖场情况恶化,导致水产养殖增长有限且捕捞渔业小幅下降。海洋和内陆捕捞渔业的资源基础到2050年前将会持续恶化。悲观情境还预测2050年产量将减少9.6%,符合“典型浓度路径”8.5(“照常”)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预测3。海洋捕捞渔业不直接用于人类消费的比例应该与2031年预测水平相似,没有受到进一步技术创新的推动。

乐观

该情境预测会有一些积极成果,水产养殖将得以可持续发展和扩大规模。水产养殖增速不高但相当可观,表明产量增加且反映出海水养殖投资大增。海洋捕捞渔业也有望取得多项积极成果,增速直奔海洋可持续产量估值上限,到2050年实现9550万吨的宏伟目标。内陆捕捞渔业产量预计将增至1350万吨,反映出数据收集系统的进步与管理措施的实施,而目前很多流域还做不到这一点。此外,捕捞渔业(海洋及内陆)2050年产量将下降4.05%,符合“典型浓度路径”2.6(“大幅减缓”)对捕捞渔业所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预测3。因在减损和减少浪费方面的技术改进,不直接用于人类消费的海洋捕捞渔业比例预计会有所下降。

2050年三种不同情境下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和利用量预测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消费方面,“照常”情境下,水产食品人均表观消费量将从2020年的20.2公斤增至2050年的22.3公斤,从而增加水产品对解决饥饿与营养不良问题的贡献。按照乐观情境的预测,通过创新和集约化水产养殖发展,以及对全球所有捕捞渔业进行强力有效管理,理论上人均消费量有可能增加到25.5公斤。另一方面,当前过度捕捞模式未能改变,水产养殖增长有限,很有可能造成人均消费量到2050年降至18.5公斤,重返2012年前水平,对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膳食更为依赖水产品的国家。

2020与2050年三种情境下的生产量和消费量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注:BAU=照常。不含水生哺乳动物、鳄、短吻鳄、凯门鳄和藻类。数据以鲜重当量表示。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以上预测结果参见表格。

以上预测的本质不在于预测未来,而是提供边界条件,方便采取适当行动实现粮食和营养安全(见图)。粮农组织认为“照常”情境试图将粮农组织鱼品模型估计的中期趋势外推至2050年,因而最为合理。粮农组织模型使用了一系列宏观经济假设和部分价格,因而不仅是增长预测,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假设的不确定性增加,需要定期调整。悲观和乐观情景则是为了方便人们了解各种预期可能性。这一系列情境为对话创造了条件,承认当下未必能够较好预测未来,但未来决策将会对水产品对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的贡献产生重大定量影响。到2050年,全球人口可能达到97亿,届时该行业仍将是养活这些人口的重要部门,如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决定,该行业可以做出更大贡献。

插文34 乌克兰:冲突对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的初步影响

背景

冲突发生前,乌克兰的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约为8.72万吨,其中2.67万吨来自内陆水域捕捞,4.19万吨来自海洋捕捞,1.86万吨来自养殖。乌克兰渔船的作业区域涉及乌克兰及其邻国在黑海和亚速海的专属经济区以及远海,远海作业海域主要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南极海。2020年,乌克兰在黑海和亚速海的总渔获量约为2.08万吨,作业渔船1300艘。

乌克兰有4000多家注册养鱼场,大多是小规模经营,主要为人工鱼塘养殖的鲤鱼,以及鲶鱼、梭鱼和鲑鱼。海洋水产养殖方面,2014年以来未有经营活动,因为该国的四家贝类养殖场和一家大菱鲆苗种场位于目前被俄罗斯占领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

乌克兰水产食品人均年消费量约为12-13公斤,主要从欧洲国家进口。近年来,水产品进口额虽然波动较大,但不断增长,2021年达到峰值,突破10亿美元。同年,乌克兰鱼产品出口额为6600万美元。进口产品包括鲑科鱼、鲭鱼、鲱鱼和无须鳕,其中近三分之一(31%)来自挪威。另一方面,出口产品主要是鲑鱼和鳕鱼片,其中一半以上销往几个欧洲国家。

影响

根据乌克兰国家渔业局提供的信息,由于持续不断的冲突及渔民面临的相关风险,沿海所有上岸点和港口都已关闭,海洋捕捞活动已经停止。内陆捕捞受到严重影响,现有捕捞活动不超过能力的30%。部分地区(如切尔尼戈夫、赫尔松和扎波罗热)的捕捞活动已经完全停止,另一些地区的河口、水库和湖泊则仍在进行捕捞作业。

同样,由于苗种、饲料和其他服务的供应受阻、基础设施受损、需求低迷,乌克兰的水产养殖也受到严重影响。据粮农组织初步估计,如果冲突持续下去,2022年初级产业承受的经济损失至少达到7000万美元,如果计入收获后价值,很可能还要增加三倍,此外还要加上6600万美元出口额的净损失。由于基础设施受到严重影响,乌克兰各港口的所有商业航运目前都已停止,严重影响了乌克兰的进出口贸易,进口的停滞给水产食品的消费带来了严重冲击。

在乌克兰以外,邻国在黑海水域的海洋捕捞也受到严重影响。许多渔业研究调查以及监测、控制和监督活动也被迫中止或彻底停滞。

总而言之,乌克兰冲突正在严重干扰全球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市场。俄罗斯渔业(2020年为第五大捕捞渔业生产国)高度依赖出口。2021年,俄罗斯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出口额从2020年的49亿美元增至61亿美元。目前出口受到严重干扰,而且出口额和出口目的地会受到什么影响还有待观察。本来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就认为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的投资风险较大,随着世界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水产食品主产国的投入品和经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该部门获取投资的机会正在不断恶化。

此外,未来十年,环境、资源、宏观经济条件、国际贸易规则和关税以及市场特点等方面都可能出现显著变化,影响中期的生产、市场和贸易格局。气候波动和变化,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程度,预计将会给水产品的供应、加工和贸易带来显著影响,各个区域所受影响程度不同,但各国面对风险更为脆弱。以下因素会进一步加剧风险:1)治理不善导致环境恶化、生境破坏,造成资源压力,过度捕捞,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鱼,疾病暴发以及逃逸品种和非本地品种入侵;2)场地和水资源获取与供应,以及信贷、苗种和专业知识获取等相关的水产养殖问题。这些风险可通过多项措施减缓,包括通过重点突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推动严格的渔业管理制度,负责任的水产养殖发展,以及技术、创新和研究进步。从长期来看,实施改进措施和适当管理政策会给渔业和水产养殖生产带来积极影响,正如粮农组织2050年高速发展愿景中描述的一样。此外,食品安全、质量和可追溯标准以及产品合法性等市场准入要求将继续对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的国际贸易进行约束。

back to top 返回顶部